111墨西哥擁有悠久的汽車製造歷史,在電動車風行全球的潮流下,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自本田汽車(Honda)、馬自達(Mazda)、豐田汽車(Toyota)等日本三大車商進入墨西哥時,就吸引了大量供應鏈業者從亞洲各地湧入,又因毗鄰美國而和美國的工業發展緊密結合,因此具備發展電動車優勢。迄今墨西哥已發展成由供應商、基礎設施和合格勞動力組成的大型汽車製造網路,並準備迎向電動車發展全新時代。
2021-09-30
電動車電池需求旺,南韓電池大廠 SK Innovation 宣布斥資10.6億美元在中國打造第四家電動車(EV)電池工廠,預計為該公司在中國產能最大的製造據點,藉此滿足當地需求。新廠預定本月動工、2023年量產。
2021-09-30
美國最大汽車線上線下(O2O)交易平台 Cox Automotive宣布收購Spiers New Technologies(SNT),其為電動車電池組提供維修、再製造、翻新和再利用服務的公司。Cox除了涉足電動車電池回收再利用市場,還與SNT一起設計電池健康診斷工具,以提高人們對電動車的信心。
2021-09-30
在電動車(EV)專利競爭力上,由日本企業位居領先優勢。電動車專利競爭力前50大(得分前50大)中,日本企業合計有21家入榜、最多,其次為美國的13家。台灣企業中僅有Gogoro一家入榜,以695分排在第26位,贏過三星電子的622分(排第27)。
2021-09-02
德國 Schaffler(薛佛勒)集團設計了一款全新概念電動自行車系統,堪稱是翻轉了現有產業的既成觀念。
這款 Free Drive 的概念很簡單,將腳踏車踏板的轉軸,直接改成一組發電機,騎士每次踩踏板就能使發電機轉動而產生電力。這些電力會傳送到電池內儲存,而腳踏車的驅動則是透過電動馬達出力。
2021-09-03
各大車廠在加緊研發電動車以跟上這股熱潮。豐田正加快電動車研發步調,明年將發表首款全電動車。豐田4月也表示,預計在2025年前推出15款電動車。現代汽車則尋求在氫動力車市場取得領導地位,準備在2028年之前,讓全部商務車款都有氫燃料電池版汽車。
2021-09-08
奧迪(Audi)管理委員會主席Markus Duesmann在一次媒體電話會議上表示,他希望2030年的年銷量能達到300萬輛、稱內燃機無法達成此一里程碑。奧迪技術開發部負責人Oliver Hoffman表示,奧迪不怕告別內燃機,對奧迪而言、未來是電動車的天下。
2021-09-09
TOYOTA日前正式宣佈,將在2030年之前,投入高達135億美元(新台幣3,744億元)的巨額資金,加速後續電動車電池及動力系統的研發進程。TOYOTA表示,未來將陸續投入135億美元(新台幣3,744億元)的巨額資金,加速品牌電動車的電池模組以及相關動力系統的研發作業;首要目標就是要推出更具能量效益的固態電池技術。
2021-09-09
鴻海日前舉辦法說會,會中董事長劉揚偉宣布,「鴻海科技日」將於 10 月 18 日舉行,屆時將會展出旗下鴻華先進科技準備推出的 3 款電動車,並將於 2023 年在美國與泰國大規模生產電動車。
2021-09-14
台灣第一輛國人自製的電動車將問世。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透露,將在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對外展示鴻華先進推出的三款主力電動車。
2021-09-15
全球個人電腦、手機市場已逐漸飽和,被視為「四輪電腦」的電動車市場則邁入高成長,吸引台灣電子廠商積極投入,分別瞄準中國、美國及歐洲等主要市場,要搶占一席之地。雖然台灣沒有世界級的電動車品牌,但多家台廠已陸續打入特斯拉(Tesla)、中國大廠比亞迪等知名電動車品牌,這個快速崛起的新市場,帶給台灣資通訊、半導體廠商龐大商機。
2021-09-15
有賴於各家車廠與頂尖人才的助力,在過去幾年之內,鋰離子電池和電動馬達技術突飛猛進,生產成本也大幅縮減,更重要的是,社會對於永續解決方案的意識持續增長,使得電動車有了爆發性成長。根據麥肯錫預估,到 2022 年全球將會有 450 款新的電動車型亮相,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進而助長電動車銷量成長。但是以整體汽車市場來看,電動車要到 2030 年以後,才會快速的成長為主流。
2021-09-16
無論是長遠來看,要將台灣打造為電動機車大國;還是短期來看,要增進民眾購買電動機車的意願;打造友善的使用環境都至為重要。由於電動運具的續航能力是許多民眾購車的考量重點,能源補充設施建置便是重要的工作。而現況下台灣雖為加速能源補充設施擴張而祭出補助方案,但仍有兩大問題待解決。
2021-09-16
電動車時代來臨,全球市場動能強勁。法人表示,從2010年至今,電動車銷量幾乎是以每年50%的速度成長,到現在已經成長了50倍之多。
2021-09-18
未來汽車將朝電動車發展,因此現在已有不少消費者,對電動車感到興趣甚至接受度也提高,然而就實際用車來看,除充電設備是否便利外,電池壽命耐用度也是考量因素。由於電池在不斷充放電壽命會因此衰退,如此一來就會面臨續航力不足與時常需充電等問題,對此,Toyota 於日前電能策略會議表示,在電池尚未獲得突破性成長時,在此之前就必須提升電池耐用度。
2021-09-21
PTT是泰國最大的能源集團,泰國政府擁有最多的股權,該公司不僅開採天然氣和石油,還監督國內煉油廠和燃料分銷業務,大多數收入來自化石燃料。隨著全球多數國家開始轉向無碳社會,PTT也配合政府的減碳政策,未來對石化燃料的需求將開始縮減,PTT將根據全球趨勢將投資組合轉變為低碳業務。
2021-09-22
國道首座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站啟用,交通部高速公路局說,今起在國1西螺服務區北上加油站停車位,提供電動車輛快速充電服務。預計2025年底前在國道沿線各服務區設置130格電動車充電停車位。
2021-09-23
鴻海積極參加的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進展神速,不過台灣一些重量級車電大廠,硬是不埋單。背後諸多業者盤算角力,也顯示台廠想複製Tesla式電動車創新還早?!
2021-09-24
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Ford)今天表示,打算砸下114億美元投資電動車生產,以成為美國脫離化石燃料的領頭羊為目標。福特將投資70億美元,這是今年春天已宣布的300億美元投資一環,其餘資金則由SK創新補足。此次投資可望讓福特在美國漸漸改用電動車之際位居重要地位。
2021-09-28
為了迎接全球載具電動化的趨勢,不少廠商宣布投入電動車相關技術開發,而日立宣布針對輕型電動車開發一套高度整合的輪穀式驅動模組 Direct-drive system。其關鍵是採用海爾貝克陣列磁鐵與扁平化線圈,盡可能縮減馬達的尺寸與重量,相較當前的輪穀式馬達重量更輕盈,不過雖是業界當前最小型化的輪穀驅動模組,不過仍須搭配 19 吋的輪圈。
2021-09-30
瞄準電動車充電市場,ABB 宣布推出「世界最快」電動車充電器「Terra 360」,充電 3 分鐘就能讓電動車行駛 100 公里,至於完全充飽電只要 15 分鐘(適用所有類型電動車),且最多可同時充 4 輛電動車。
2021-10-01
經濟部工業局支持工研院研發「全國產化重型電動機車驅動次系統公版解決方案 」,此計畫將整合串聯從上游晶片到下游系統供應鏈,搶進高階智慧電動機車市場,提升電動機車產業效益與產值。
2021-10-02
經濟部工業局與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於9月28日共同舉辦「2021台美扣件及電動車產業聚落鏈結專家論壇暨商機媒合」線上活動,邀請台美電動車領域專家,分享產業趨勢與商機,並媒合台美合作夥伴,串連美國電動車及台灣扣件產業聚落,本次活動同時超過135位各方產研代表線上參與,共襄盛舉。
2021-10-06
美國通用汽車 (GM-US) 決定於 2022 年的中期、要在美國密西根州設立車用電池的研發據點,目標除了要把鋰電池的生產成本降低 6 成之外,也將進行全固態電池的研發作業。
2021-10-06
全球汽車業正針對碳化矽(SiC)晶片、即所謂第三代晶片投資數十億美元資金,認為這能協助他們製造出高性能電動車。但專家認為生產成本高是車商面對的最大挑戰。
2021-10-10
電動車熱潮持續延燒,在後疫情時代,各品牌亦紛紛推出新車款衝刺年底銷售旺季。綜觀目前各大機車品牌,其中尤以光陽 ionex 表現亮眼,光是在九月就締造了單月掛牌數 216 輛的佳績,相較於八月份成長高達 151.2%,ionex 3.0 可說是初試啼聲便創下佳績。
2021-10-10
全球汽車業正針對碳化矽(SiC)晶片、即所謂第三代晶片投資數十億美元資金,,認為這能協助他們製造出高性能電動車。特斯拉幾年前已採用碳化矽電源控制晶片,來減少能源流失,讓電動車有更多電力來增加續航力。但專家認為車商面對最大挑戰,是必須確保電動車電池配置碳化矽晶片後所節省的成本,能高於生產碳化矽晶片的成本。
2021-10-10
自動駕駛改造電動車大腦,市場預期具備人工智慧運算功能的系統單晶片(SoC),將成為L4級以上自動駕駛晶片主流;包括特斯拉、輝達等國際大廠積極布局,鴻海集團也沒有缺席。
2021-10-11
聯寶電子LinkCom(6821)在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A區創新領航館-智慧生活主題No. C10,將展出一系列最新產品,包含INCORE智慧環境控制系統、最新PoE變壓器、平板變壓器及車用電子磁性元件等。
2021-10-12
目前許多東南亞國家都開始發展電動車產業,如日本三菱汽車及本田汽車,皆已經在泰國生產油電混合車。緬甸約有 5,000 千萬人口,被認為是東南亞最後一個具有成長潛力的大型市場。
2021-10-13
小鵬汽車供應商歐特明電子,目前與鴻華先進深度合作,為 MIH 平台提供 Level 2 以上的自動駕駛視覺 AI 感知系統,以及 Level 4 無人代客泊車視覺 AI 感知系統,而鴻海將在 10 月 18 日科技日展出的 C 級距電動車,全部的視覺 AI 感知系統及鏡頭都是由歐特明提供。
2021-10-14
若要徹底拋棄使用內燃機的車輛、全改為電動車,各國中央政府得先與地方協力完成基礎充電建設、燒掉上千億美元的成本。此外,英、美等國發現,目前的充電建設故障情況嚴重,且充電時間過長的情況,常導致使用者大排長龍。
2021-10-14
劉揚偉對於中國大陸限電危機議題指出,不擔心限電問題對電動車產業造成影響,限電是因為全球極端氣候變化下解決方法,相較於其他用電量大且高污染產業,電動車反而是解決碳排放的重要舉措。
2021-10-18
一家美國的電池新創公司,近期就獲得包括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在內的投資,首輪募資金額就高達 2500 萬美元,有機會讓電動車的續航力,上看 1,127 公里的里程碑。
2021-10-19
近年汽車產業趨勢朝向「C.A.S.E」:Connected車聯網、Autonomous智能自駕、Services & Shared共享服務,以及Electric電動化發展,其中載具電動化的關鍵技術涵蓋電池及儲能、動力及驅動、電控與智慧化、充電系統等相關技術,為協助國內產業推動技術升值,研討會將邀請產業專家分享各領域之最新技術趨勢和市場動態,探索電動載具即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21-11-11
華德動能已充分掌握電動商用車自主設計製造與能源管理之全方位服務能力,包含先進零組件及系統供應、智慧電網、儲能系統、充電場站基礎建設並結合綠色金融等,不局限在造車,而是以獨步全球的「電動商用車與能源管理全方位服務」為成功樣板,走向全球成為世界頂尖的電動巴士創新服務公司。
2021-10-19
在各大傳統車廠攜手供應商投入電動車電池製造時,Toyota也宣佈將斥資3800億日圓在美國建立電動車電池工廠。
2021-10-19
鴻華先進科技攜手三地集團旗下北基國際、高雄客運,共同打造綠色交通。
2021-10-19
經濟部技術處 mTARC主題館,今年10月20~22日參與首屆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聚焦在全球最熱門的電動車與自駕趨勢,精選7項車輛領域科技專案成果,以「智行科技 移向未來」為主題,帶來智慧電動嶄新技術。
2021-10-20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國經協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與加拿大投資局在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共同舉辦「臺加企業家交流會電動車論壇」,邀請台加電動車產業鏈中74位產官學業者、專家及相關人員參與。分享加拿大電動車供應鏈及其全球布局,以及台加兩國供應鏈的科技需求與潛在合作商機。
2021-10-20
全球汽車產業在電動車浪潮下,傳統供應鏈已發生變化,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今天表示,台灣也不會缺席,電動車將會扮演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角色。
2021-10-20
印度力推電動車產業,帶動電動車需求,台灣零組件廠因在能源系統、動力系統及車聯網著墨已久,可望搶食印度電動車市場龐大商機。
2021-10-21
印度電動車產業極具發展潛力,因當地人口多達13.7億人。中央及各邦政府皆提出電動車產業發展獎勵政策,未來數年電動載具市場可望呈現倍數增長。而台廠電動載具零部件強項中,電池交換、動力裝置、車聯網為印度所需,此亦為與印度相關供應鏈合作關鍵。
2021-10-21
碳中和、環保趨勢下,電動車已是未來明確趨勢,以今年來看,研調機構預估總出貨車輛數將達 540 萬台,占整體車市出貨量約 5%,而目標是到 2030 年電動車占整體車市的比重要到 30% 左右,且目前看起來速度還可能更快。除此之外,充電樁市場持續成長已是趨勢,未來充電樁市場可望擺脫慢充產品帶來的價格競爭。
2021-10-22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與Gogoro創辦人陸學森於10月22日下午,在台北與印尼投資部長Bahlil進行短暫會晤,三方就未來在印尼投資布局進行初步交流討論,議題聚焦在電動車與電池產業。
2021-10-23
歐盟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歐洲的電動汽車和石化燃料替代品銷售量正在飆升。數據顯示,歐盟第3季汽車銷售中,近五分之一是電動車型。
2021-10-24
巴赫理指出,他在台北與鴻海科技董事長劉揚偉、Gogoro執行長陸學森會面,討論他們有意到印尼投資的議題。他非常期待能促成投資,這符合印尼總統佐科威推動創造附加價值的經濟轉型方向。
2021-10-24
根據Marklines資料統計,新能源車在未來5年,將有約40%的銷量成長,預估2025年銷量逾1,600萬台,占比全球車市的比重將由2020年底的3%提升至1.7%,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將受惠。
2021-10-25
八達創新即將推出一款二段自動變速輪轂馬達(250W~3KW),遇爬坡即自動或手控變速(速度減半但扭力增加2倍),是全球唯一解決輪轂馬達具爬坡能力的開發商,全球專利申請中。
2021-10-26
台灣可利用開放平台、發展電動車品牌,創造自有電動車產業生態系;聯電(2303)榮譽副董宣明智表示,查看電動車的物料清單( BOM表),台灣全都齊備,全球最完整快速密集的電動車開發鏈就在這裡。
2021-10-27
倫敦街頭處處可見充電樁路燈二合一設計,但對計程車司機來說,充電樁仍不足。司機馬可說,現在很難找到充電樁,而且充電速度不夠快。
2021-10-27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認為,電動車將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露,年底前還會多增加一個美國車廠客戶,台灣電動車浪潮,你跟上了嗎?
2021-10-27
電動車浪潮來襲,經濟部今天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車輛電動化是當中重要減碳工作,台灣將善用資通訊(ICT)優勢,輔以政府補助、租稅優惠等,建構電動車供應鏈體系,並和歐洲緊密結合,創造多贏市場機會。
2021-10-27
據日經新聞報導,Panasonic跟美國新創電動車廠Canoo簽訂長期合約,自2022年供應車用電池給Canoo,且會採用與Tesla同款的產品。
2021-10-28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以推動電動大客車為主軸,希望藉由其定點、定時、定線與大量運輸之特性,發揮電動車輛節能減碳之最大效益。為此,行政院訂定「2030年公路客運全面電動化」政策目標,透過跨部會推動,鼓勵業者採用電動大客車。
2021-10-28
第四屆印太商業論壇(IPBF)於29日線上舉行,並以永續及創新為題。外貿協會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共同為台灣在此論壇中爭取到公開參與機會,並以今年最熱門的電動車產業為主題「打造未來電動車的韌性供應鏈」。
2021-10-29
1.75兆美元支出案大力推動電動車 底特律三大車廠獲成最大贏家
2021-10-30
AIT處長孫曉雅表示,電動車是美國在減碳政策下的重要趨勢,台灣不但在自動駕駛及關鍵零件等佔重要地位,更是美國關鍵的可信賴合作夥伴;在電動車、半導體及綠能上,美國都會與台灣共同合作確保供應鏈安全。
2021-10-30
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指出,以整體製造業的角度分析,電動機車產業在傳統油車的六大系統之上,加上車用智慧控制等系統,不僅延續既有的上游基礎材料工業,在零件與生產批發、銷售通路上,更能做到共榮共存、擴大整體產值,將可帶動2.1兆的基礎工業配件及製造業發展。
2021-11-01
3M 今日宣布推出全新兩款氮化硼散熱填料,分別是 CFA100 與 CFA150;兩者均由軟性團聚球狀氮化硼組成,可提供比片狀或板狀產品更好的垂直方向導熱性,其柔軟性有助於降低沾黏的問題,並且易於加工,對設備的磨損較小。
2021-11-01
歐洲自動化先進論壇精銳技術盡出,力助台灣產業掌握電動車商機。過去未能順利打進汽車領域的台灣企業,在此一變革中將可有機會切入市場,在汽車供應鏈取得重要位置。
2021-11-03
韓國經濟研究所在最新發佈的報告中指出,美國繼續重塑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對嚴重依賴中國原材料的韓國電動汽車(EV)電池和製藥業造成嚴重打擊。
2021-11-03
鴻海科技日展示了鴻海MIH在電動車方面的布局,從百萬元以下的平價電動車、高階電動轎車到電動大巴。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揭密未來鴻海電動車的駕駛系統如何構成。
2021-11-04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宣告在全球銷售的標準行程電動車,包括Model 3及Model Y車款將改用磷酸鋰鐵電池,由於電動車的製造成本中,電池所占比重極高,為降低電動車電池成本
2021-11-04
在全球氣候變遷、國際致力於淨零碳排目標趨勢下,加速帶動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需求。疫情持續影響全球經濟與產業供應鏈,加速企業永續經營意識的崛起,企業落實ESG達成永續發展已成顯學,投資人也日益重視ESG永續投資關鍵議題。
2021-11-04
2050年台灣碳中和達標,電動車將可能有AB兩類產業生態系,A類是外充電能的電動車,B類是如上所述使用綠色甲醇的電動車
2021-11-04
華科事業群計劃擴大亞洲地區的產能,該公司表示近期需求可能會下降,但該公司放眼未來幾年,5G網路和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將拉動零組件的需求增長。PSA已經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及台灣擁有40個生產基地。他說,這種多元化生產足跡,有助於減輕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因素、中國意外限電的影響。
2021-11-05
台灣廠商紛布局SiC半導體,須整合下游系統業者,以強化國際競爭力。工研院產科所昨指出,車用半導體朝向人工智慧和電動車應用發展,電動車帶動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功率元件需求看好。
2021-11-05
英國政府決定在年底前推動修法,新建築法規將要求所有新成屋和辦公室標配電動車充電樁,而且必須擁有智慧電流調節功能,最快明年生效。
2021-09-11
營建署指出,目前正研議調整《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部分條文,期盼讓充電樁的裝設管理步入正軌模式,符合時代需求,也尊重社區自我管理體制。
2021-10-02
電動機車需買強制責任險!金管會擬修法,規定電動自行車在領照前買強制責任險,否則將開罰750到1,500元罰鍰,不過,費率還在精算中,不會採1年1保單,相關細節年底前應可出爐。
2021-10-05
電動車免課貨物稅優惠2021年底屆滿,財政部與經濟部已取得共識,預計將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
2021-10-20
MIH展示重要軟體合作夥伴,包含Arm、微軟、趨勢科技都在內,特別的是還有台電。
2021-10-20
電動車邁入高速發展期,在自動駕駛方面,伴隨著晶片運算力、感測器性能雙雙提高,以及5G覆蓋率增加和法規放行下,Level3-Level4的自動駕駛將在商用車與乘用車上落實。
2021-10-22
經濟部標檢局參考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現有四種主流的充電規格,訂出我國充電樁標準,龍頭特斯拉採用的TPC規格經爭取後也確定納入。
2021-10-23
全國電動自行車須買「強制險」,明日立院初審。
2021-10-24
包括歐盟、德國、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法國、韓國、義大利等眾多國家近日不約而同發函白宮及美國國會,強調美國提出的最新電動車減稅優惠僅限美國工會製造,違反國際貿易法規。
2021-10-31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指出,因應氣候變遷威脅,歐盟乃至各國政府紛紛提出中長期減碳願景,並欲擬徵收碳關稅,對仰賴出口的臺灣產業造成龐大壓力;加以科技大廠紛紛提高減碳方案,加速全球供應鏈去碳化的進程,業界正面臨低碳轉型風險。
2021-11-03
歐盟及日本等25個國家及地區的駐美大使發表聯合公開信,反對美國的電動車免稅額方案,方案不利總部設在美國境外的車廠及進口商,認為這是違反國際貿易法規。
2021-11-04
行政院今天上午召開院會通過財政部提報「使用牌照稅法修正草案」,延長電動汽車、電動機車免徵牌照稅優惠,將再延長4年到2025年12月31日為止。
2021-11-04
政府即將拍板延長電動汽機車免徵牌照稅優惠至2025年底。立委提醒,台灣要淨零排碳應該要將「氫能」納入,環保車不是只有電動車一個選項,還有更環保的氫能車。
2021-11-04
行政院會議今(4)日討論通過「使用牌照稅法」第5條、第25條修正草案,延長電動車輛免徵使用牌照稅期限四年。
2021-11-05
電動車商機可期,核心電驅動力系統也成兵家必爭之地,歐美日中等供應鏈大廠積極搶攻,台廠東元和鴻海等也冒出頭。
2021-10-31
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產業分析師蘇奕霖指出,從政策推動、充電設施、價格三大因素來看,到2030年時,全球電動車的累積數量,可望從2020年的1100萬輛左右,成長至2億3000萬輛至1億4500萬輛之間,三大因素當中,政策的影響最大。
2021-10-29
機械業因應電動車是未來市場主流,東台、上銀及友嘉等工具機集團超前部署,搶攻電動車產業設備商機。士電、富田、東元及大同等機電業看好電動車市場大有可為,全都搶攻電動車動力系統商機。
2021-10-25
電動車浪潮老牌馬達廠不缺席,首要站穩巴士市場。尤其政府力推電動巴士國產化,成為馬達廠首要搶攻市場,儘管國內一年僅 1.6 萬輛巴士,但為業者蹲穩馬步後,再跨足海外百萬輛巴士商機。
2021-10-24
電動車為現今主要國家推行的重點產業之一,分析師林芬卉認為,印度電動車產業極具發展潛力,因當地人口達13億,未來數年電動載具市場可望呈倍數增長。
2021-10-25
華城旗下華城電能擴大電動車充電服務事業於4日宣布,成為和泰車引進LEXUS首款純電動車UX 300e的充電夥伴,提供完整一站式服務。
2021-11-05
現代汽車赴印尼設廠,放眼東南亞電動車市場。
2021-11-07
美國上周五通過規模1兆美元的基建法案,將為全美電動車充電網路帶來一大利多,內容包括投入50億美元擴建全美高速公路充電站,注資25億美元補助電動校車等。美總統拜登表示他會儘快簽署該法案。
2021-11-08
傳統引擎有著超過百年的悠久歷史,對汽車工業發展數十年的台灣來說,確實難以和外國大廠相抗衡,不過進化到電動車時代後,幾乎等於大家回到同一條起跑線上,這也是為何鴻華要在此時進入這個全新領域。
2021-11-11
今(12)日登場的鴻海法說會上,電動車依然是所有法人、媒體關注焦點,電動巴士Model T明年將正式在台灣販售,美國電動皮卡車款,也將開始生產。
2021-11-12
代工雙雄鴻海和碩 、於本月11日拍板北美電動車最新布局,鴻海完成2.3億美元美國俄亥俄州工廠購買案,並已拿下至少兩家客戶訂單;和碩宣布北美投資計畫,第一階段斥資1.64億美元擴廠,未來還有第二階段投資,服務特斯拉等三大客戶。
2021-11-12
2021年第一季美國國內部署的電動車充電器總數達100,709個的重要里程碑,距離2030年50萬個的目標已完成超過20%。
2021-11-12
車輛中心(ARTC)已取得能源局認可,以完備可靠的檢測能量,提供國內業者執行電動車耗能測試服務,協助業者對應國內能耗法規需求。
2021-11-11
徐瑄灃指出,台北市交通局已經承諾,修訂個人行動運具相關配套措施與法規,台中市政府如何因應管理個人行動運具?交通局長葉昭甫說,有待中央立法確定。
2021-11-11
美國將加強美汽車、卡車碳排規定 新法擬於12月上路。
2021-11-11
現在於美國買電動車將會有大額的現金補助,最多將可以領到12,500美金。
2021-11-12
亞洲第 4 大經濟體的南韓,2021 年前 3 季的電動車銷量出現翻倍成長,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96% 至 71,006 輛,這也讓該國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排名第 7。
2021-11-15
電機大廠東元規劃複製印度廠經驗,進軍土耳其和印尼電動車市場;此外,東元目前智慧能源在手訂單規模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2021-11-15
財政部表示,行政院15日正式核定,將延長電動車輛減免貨物稅年限至2025年12月31日,等於再展延四年,估每年貨物稅損約20億元以上。
2021-11-16
根據惠譽解決方案 (Fitch Solutions) 的報告顯示,在全球需求急劇增加,且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鋰價在 2021 年持續飆漲。報告中指出,鋰價預期將在 2022 年保持上升趨勢。
2021-11-16
台灣車市來電,前十月電動車(不含電動巴士)銷量逆勢成長近二成、突破5,200輛大關。特斯拉不再吃香,前十月銷量比去年同期還少,電車市場新兵崛起,奧迪、保時捷銷量搶下第二、三名。
2021-11-16
金鼎科董事長林瑞岳看好汽車智能電子化趨勢及汽車市場疫後復甦商機,已經打入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
2021-11-16
美國拜登總統在週一簽署了將斥資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加大投資高速網路、電動車普及、電網等硬體設施來帶動美國經濟。
2021-11-16
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郭浩中近日表示,化合物半導體是未來全球電動車產業極具戰略價值的關鍵零組件。
2021-11-16
英國新創公司ZipCharge推出名為ZipCharge Go的可攜式車用充電器,外型乍看下像一個行李箱,標榜讓電動車充電更方便即時,甚至如果需要開遠程,只要事先準備ZipCharge Go當備用電源,就不用擔心里程焦慮了。
2021-11-17
關於政策財源的問題,前環保署長詹順貴表示,基於過去空汙基金使用方式,他認為政府未來不應該只是課碳費,應改成課碳稅,讓中央政府宏觀地調控放運用。立法委員洪申翰則提到,未來氣候法裡會把收取碳費的授權納入管理與實施,他期待這部分有更大的用途來促成運具電動化推動所需的財務。
2021-11-17
礙於國家能源轉型牛步,日本車商難推動環保車款。扯日本車商後腿的,正是自己國家的能源問題。日本現階段電力來源,仍仰賴不環保的火電這讓日本汽車產業有志難伸;在全球電動車佔比中,除了日產勉強擠上第七名。
2021-11-17
受惠於電動車趨勢崛起,投資人大舉押注相關新創公司,令Rivian與Lucid市值迅速攀升,超越福特在內的傳統車廠,躍居全球第三與第六大。再加上穩坐全球最大車商寶座、市值持續創高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三雄(E3)正式成軍。
2021-11-18
敏實科技大學18日發表自駕電動車,並於校內大操場進行自動駕駛實驗,在完全不需要駕駛手動控制的情況下,輕鬆完成進場及繞場的挑戰,展現智車系聚焦智慧車輛發展的教學成果。
2021-11-18
BMW日前表明在電動車基礎建設尚未普及化前,並不會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其表示,在電動車基礎建設、基本售價並未達到完全普及化的條件下,他們無法貿然終止現行燃油車的市售規劃。
2021-11-18
鴻海(2317)於今年5月和電動車與行動方案新創企業Fisker進行合作、攜手研發電動車(EV)。Fisker執行長指出,「和鴻海共同研發的電動車(PEAR)概念已幾乎敲定完成,是採用和這世上現存的所有車種完全不同的設計。
2021-11-18
拜登當局的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已通過,穆迪公司分析師估計,到2031年左右,此基建法案將使美國每年勞動生產力增幅多0.03百分點,利美國中長期經濟成長。
2021-11-18
美國總統拜登周三(17日)參訪通用汽車(GM)位於底特律的工廠,並親自試駕電動悍馬車(Hummer),藉以宣揚他的電動車推廣政策。剛通過的基建法案中,提供75億美元資助在全美建置電動車充電站網,這類投資將鼓勵更多美國人購買電動車,車廠也會製造更多電動車。
2021-11-18
桃園機場這幾年相當努力在空側區域的節能減碳相關作業,主要就是透過與機場大聯盟的74家廠商合作,一起努力減少碳排放。目前在空側減碳重點工作,就是將勤務車輛逐步汰換為電動車,其中最具成效的就是行李拖車,現階段共超過500輛的行李拖車中,已有148輛進行電動化,未來也將持續汰換當中。
2021-11-18
位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寶高智慧產業園區,投入41億元建置寶高智慧產業園區,今年初完工後著手進行招商作業。近來全力發展電動車產業的鴻海集團,傳出有意落腳新店寶高園區設置基地,著重自動駕駛等汽車軟硬體開發。
2021-11-18
創立屆滿45年的明椿電氣,主要生產精密斜齒輪行星減速機、減速電機、入力重負荷IEC減速機等,廣泛應用於工具機、自動化停車設備及物流等產業。鑑於綠能環保趨勢,該公司近來逐步轉型跨入電動車產業,客製化生產新能源汽車專用減速器、齒輪箱等關鍵產品。
2021-11-18
繼建置電動機車充換電站後,中油也將展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依經濟部指示,規劃於2021~2025年合計設置59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第一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將於年底登場。
2021-11-08
澳洲將在全國增設氫燃料補充站及充電站,鼓勵電動車銷售並降低排碳量。
2021-11-10
在內燃機的時代,台灣的汽車產業沒有規模經濟,是難以扶起的阿斗。但電動車不再講究規模,加上台灣的電子產品過去在國際上的表現優異,現在電動車市場正是軟硬整合的時候,台灣廠商應該抓住機會,主導未來。
2021-11-16
降低移動汙染,議員建議普設電動車充電站,提高民眾開電動車的意願。
2021-11-17
繼近期宣布電動車、電池戰略計畫後,日本政府宣布將斥資約 1000 億日圓 (約合 8.77 億美元) 推動電池產業補貼措施,支持電動車先進電池工廠的建設。
2021-11-17
Tesla首次推出非自家TPC的充電裝置,這款充電器也不能直接插上Tesla車系,但只需要利用隨車的轉接器即可使用,相當適合家中有兩台以上且為不同廠牌的電動車、或插電式油電車使用。
2021-11-22
從未在汽車產業著墨的蘋果,在2020年傳出將推出自家打造的電動車,據悉其開發的電動車有兩種型態,第一種就是配置方向盤,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駕能力,另種則是沒有方向盤,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2021-11-22
台電找來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共同宣布,已完成電動機車V2G(Vehicle to Grid)電池交換站「電能回輸」的技術驗證,也就是Gogoro的電池交換站能夠參與台電的「需量反應」。
2021-11-22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位在德國柏林的超級工廠即將投產。德國布蘭登堡邦經濟部長 Jörg Steinbach 表示,他預期柏林廠將會在今年底前產出首輛電動車 Model Y。
2021-11-23
電動車新創企業Rivian近日證實,該公司將停止與底特律汽車大廠福特(Ford)共同研發電動車的計畫。Rivian與福特發表聲明指出,自當初合作案宣布以來,他們各自的計畫與需求皆出現變化,因此做出停止共同開發電動車決定。
2021-11-23
電動車產業基本上,將會朝向供應鏈扁平化、價格親民化、充電樁普及化及電動車智慧化等「新四化」的方向發展。
2021-11-24
日本將把對購買電動車的補助提高一倍,最多達7,000美元(近新台幣20萬元),使得補貼金額與歐、美的補貼措施相當,同時還要補助興建充電設施,尋求追上其他主要已開發經濟體。
2021-11-23
英國政府最近宣布,從2022年開始,所有新建或翻新的建築物,都必須安裝電動車的充電裝置,包含住宅、辦公室跟超市等場所。
2021-11-24
加州柑縣臺美商會於11月20日舉辦一場線上投資講座,邀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專員謝明村主講「美國基礎建設與臺灣合作機會」,及拓運科技公司執行長張敏君主講「電動汽車市場與新駕駛行為趨勢」。
2021-11-24
多數人提到電動車,第1個想到的還是特斯拉。經歷了幾年的洗禮,市場對電動車企要成功有多困難,已有深刻的體悟。在美國,多數電動車新創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都還沒有成功製造或銷售汽車,而且就算生產出來也銷售出去,也難以實現獲利。
2021-11-24
印尼台灣形象展今天登場,貿協表示,印尼是全球最重要的鎳礦產地,掌握電動車電池關鍵原料,台灣有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雙方可望進一步合作。
2021-11-24
達方布局E-Bike產業多年,旗下智慧動能自行車BESV e-bike 昨日在台北實踐大學開出首間生活風格館,此外,電池模組廠西勝也搶攻兩輪電動車,其投資的電動自行車品睿綠能,其電動重機ottobike將於25日正式亮相於EICMA米蘭車展。
2021-11-24
電動車新創公司 Rivian 傳出遭遇生產瓶頸,本月 24 日陸續向 R1T 與 R1S 客戶寄出延遲交付通知信,股價挫跌逾 4%,市值跌破 1000 億美元。
2021-11-25
新唐旗下日本新唐(NTCJ)推出第三代新款車用電池管理系統IC,目標鎖定電動車、混合能源車等需要搭載鋰電池系統的車輛。
2021-11-25
電動車普及加持,帶動車用功率模組市場將逐年擴大、2030年市場規模預估將暴增4.6倍,其中2030年採用碳化矽(SiC)製功率半導體的SiC-PM市場規模預估將飆增17倍、超越採用矽(Si)製功率半導體的Si-PM市場。
2021-11-25
美國運輸部長布塔朱吉28日接受MSNBC電視專訪時說,如果美國人購買電動車,就不用擔心油價高漲。
2021-11-29
高技看好,明年電動車銷售將因歐美充電樁設立普及而高速成長,高技本身也在擴充產能,隨著日系客戶產品出貨,估 2021 年車用營收比重將提升至 20%。
2021-11-29
印尼希望藉由發展電動車產業印尼就希望藉由發展電動車產業,幫助國家成長。印尼具有豐富的礦展,像是鎳或錳等等,這是製造電動車電池的重要原料,有助印尼建立具有價格優勢的電動車產業。
2021-11-30
美國運輸部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 見圖)週日接受MSNBC專訪時表示,更多的美國人應該購買電動車(EV),如此一來他們再也不用擔心汽油價格。鋰礦商Lithium Americas(LAC.US)週一大漲14.77%、收40.96美元,創歷史收盤新高紀錄,今年以來勁揚226.37%。
2021-11-30
Nissan為了加快其電動化政策,目標在2030推出23款新的電動車型,其中包括15款純電汽車。未來5年,Nissan將投資2兆日元,加速其產品線的電動化和技術創新速度。
2021-11-30
測試設備大廠是德科技(Keysight)日前宣布與芬蘭國際科技公司 Proventia Oy共同合作,開發最佳化電動車(EV)電池測試解決方案。
2021-12-01
特斯拉 (TSLA-US) 副總裁 Tao Lin 接受中國智庫 EV100 訪問時表示,上海超級工廠持續擴產,今年年產能有望達到 50 萬輛目標。上周傳出,特斯拉計劃進一步投資人民幣 12 億元擴充上海超級工廠產能。
2021-12-01
中華汽車長年聚焦汽機車產業,近期在工業局產創平台新興育成計畫的協助下,再次研發推出三款電動機車,並透過工業局產創平台新興育成計畫取得研發經費的支持順利推動計畫。本次計畫共有三大技術研發重點。
2021-12-01
汽車結構件廠英利接下多家歐美車廠電池盒訂單,同時並攻入北美電動車大廠供應鏈,將在明年起開始出貨。英利電動車營收占比已從去年的4%到提升至今年11%。
2021-12-01
KPMG 近期公布一項調查顯示,汽車業高層預估,到 2030 年之前,電動車占美國、中國新車銷量比例將過半,且在沒有得到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便能達成該目標,顯示電動車成長將非常強勁。
2021-12-01
光陽機車為了衝刺旗下電動車 Ionex 銷售,今日提前發表年終超級享促銷優惠,Ionex 車系全都有加碼購車優惠,其中定位為都會多用途車的 S6 優惠最給力。
2021-12-01
嘉義市市長黃敏惠於 12/1 宣布,微笑單車公司在嘉市導入全國首發150輛電動輔助車款「YouBike 2.0E」,且前半小時補助10元的優惠,延長到明年6月,100個站點將再增加40站
2021-12-01
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推出的電動車,10月時首次亮相,今天也在香港國際汽車博覽會展出。專家表示,這款車輛的出現,代表台灣在電動車領域的新里程碑。
2021-12-01
電動機車市場於下半年明顯成長主因包括政府政策支持、政府補助加碼、各大車廠積極投入電動機車的研發製造,同時提出有競爭力的促案,輔以電動機車能源基礎建設已建置到位,致使推升電動車銷售成長。
2021-12-01
在各大領域中,交通運輸是關鍵領域。有很多國家已經訂定傳統汽車的退場時間表,時間大多都落在2035年,並要求到2030年時,乘用車中要有60%是BEV或PHEV,重型卡車也要過半。此外,各國開始規範更明確的乘用車碳排放指標。
2021-12-02
中興電(1513)旗下嘟嘟房停車事業推新品牌「iCharging」,搶攻國內電動車充電服務市場有新斬獲,與永固便利停車攜手合作在汐止建置第一個電動車充電樁,1日正式啟用。
2021-12-02
據集邦科技研究顯示,隨著電動車滲透率不斷升高,以及整車架構朝800V高壓方向邁進,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對6吋碳化矽(SiC)晶圓需求可達169萬片。
2021-12-02
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 Stellantis 執行長 Carlos Tavares 表示,公司正逐漸轉向電動化,然而電動車成本比傳統汽車高出 50%,如果將多出來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大多數民眾恐怕吃不消。
2021-12-02
汽車製造商必須與鋰供應商更緊密合作,藉此確保電動車續航關鍵原料「氫氧化鋰」的供應,以利提高電動車的續航和性能表現。
2021-12-02
豐田汽車擬於明年底在中國推出小型電動車,且已和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就關鍵電池技術合作,藉此壓低車輛售價,強勢挑戰特斯拉與蔚來汽車。
2021-12-03
市場傳出,鴻海正在與管理高達4,500億美元資產的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洽談,設立合資公司進入電動車領域。市場看好,挾沙國基金銀彈優勢與鴻海集團能量,鴻海電動車勢力將更壯大。
2021-12-03
最近有多家歐洲與美國新創公司開使投入電動車改裝行業,將汽柴油經典車改造為電動車,為經典車注入新生,讓車主同時擁有經典與科技。
2021-12-05
碳化矽(SiC)MOSFE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具更強的功率、更耐熱、節省功耗,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表示,近期出現愈來愈多汽車OEM廠(原廠委託製造)對使用碳化矽MOSFET表現出興趣,整體看好碳化矽供應商。
2021-12-06
士林電機切入電動車充電樁製造,預估今年底導入生產,明年可逐步放量,並銷售到國際市場,展望明年營運。
2021-12-06
電源線廠良得電 (2462-TW) 電動車旅充線束出貨升溫,公司表示,二大歐系客戶擴大採用電動車旅充產品,車型車種由今年不到 10 款,到明年暴增至 40-50 種,將帶動線束出貨激增。
2021-12-06
把純電動汽車(EV)鋰電池的性能提高至極限的措施正在推進。美國初創企業和日本軟銀分別在電極材料方面下工夫,拿出了把電池能量密度增至此前2倍的時間表。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距離也將隨之延長,力爭2022年以後實現實用化。
2021-12-07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昨天、今天舉行商機媒合會,共有61家台商與19家斯商進行逾百場洽談,包括電動車、半導體與雲端服務、智慧城市、航太區塊鏈等議題,爭取8000萬美元商機。
2021-12-07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今天宣布,打算斥資13億美元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Greensboro)附近興建一座電動車電池廠,至少僱用1750人。
2021-12-07
經濟部工業局提出2022年新購重型與新型電動車每輛補助7,000元,預估補助約10萬輛,甚至規劃加碼給機車行「電動車銷售獎勵金」,預計每販售一輛電動車,店家可獲得1,500元。
2021-12-07
泓德能源子公司星舟快充今日與起而行綠能科技公司簽署電動車充電樁合作合約,共同搶攻電動車充電樁大餅。
2021-12-08
台達電電動車發展的第三階段就是推出三合一馬達、打造Driven by Delta,目前正與減速器策略合作夥伴共同合作,公司預估,台達電大約會在2026年進入第三階段。
2021-12-08
經濟部長王美花 7 日上午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視訊,敲定建立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王美花說,雙邊將在半導體、5G、電動車領域展開交流,台美合作更進一步。
2021-12-08
美國總統拜登於本週三簽署一項行政命令,目標讓美國政府在 2050 年實現全面碳中和。因此,政府將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電動車、將聯邦政府機關建築物升級,並利用公權力轉向潔淨能源。
2021-12-09
德國汽車大廠福斯9日表示,未來五年在電動車、軟體等新科技領域將投資890億歐元(1,010億美元),以縮小與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差距。
2021-12-09
裕隆集團宣布,旗下裕電能源品牌「YES! 來電」於 2021 國際能源周和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中,展示二款電動車充電重量級解決方案,分別為「Go 電綠能移動充電站」和「智慧型匯流排充電系統」,搶攻建商、商用車市場。
2021-12-09
光陽電動機車今年在金門開設離島第一座電動機車專賣店,昨啟用換電站,屏東小琉球也已完成評估;其他業者仍在觀望。
2021-12-10
電動車的運用,現在已不斷深入世界各個角落,全球最古老的佩特拉古城,原本以出動駱駝或馬匹載客,現在也被電動車給取代。電動車需求大爆發,讓國際知名車廠相繼喊話,打算讓旗下品牌掛牌上,以集資投入電動車開發。
2021-12-10
2021年全球電動車將有600.6萬輛的銷售規模,比2020年成長91%,引起各家車廠的關注。全球汽車市場因COVID-19影響、供應鏈失調,2020與2021年都是走低的狀況,估計在生產設備與零件供需回穩之後,2023年才能回到2019年的銷售總量。
2021-12-10
汽車電子化和電動車應用帶動半導體晶片需求,後段封測台灣廠商也積極擴展車用比重,包括日月光投控、南電、順德、界霖、中探針等,明年擴充電動車晶片封測業績。
2021-12-10
美國參議院即將表決拜登政府規模1.75兆美元的法案,其中美國工會所生產電動車可享抵稅額的條款,引發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滿,兩國揚言若不排除此條款,將對美國展開貿易報復。
2021-12-12
胡連順利進入美系電動車大廠電池管理模組連接器供應商,隨著美系大廠積極搶進大陸市場,出貨量也快速加溫,明年將持續擴大品項外,也可望擴大市場。
2021-12-13
機車大廠哈雷先前將旗下電動機車部門LiveWire轉為獨立公司後,今再宣布LiveWire將與收購公司AEA-Bridges Impact合併,並在2022年與紐約掛牌上市,而持股4%的台灣機車龍頭光陽是背後重要推手。
2021-12-13
鋰價正以近年最快速度上漲,引發搶料競賽,從電動車廠到智慧手機製造商,凡是需要用到可充電電池的業者無不卯足全勁確保這個核心原物料的供應,也開始擔心鋰長期將會面臨短缺問題。
2021-12-14
受疫情影響,第17屆台加經貿對話會議今天以視訊方式召開,經濟部表示,雙方觸及投資、農產品市場進入、科技創新合作、智慧財產權對話、原住民事務等議題,並聚焦科技創新及電動車供應鏈合作。
2021-12-14
豐田汽車14日宣布加速發展電動車,目標在2030年前推出30款電動車。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先前一直對電動車有所保留,這回宣布加速電動車計畫透露豐田政策大轉彎。
2021-12-14
電動車逐漸成為主流的過程中,價格親民仍是非常關鍵的誘因。相較於傳統汽車的價格,目前歐美地區電動車的價格仍然高出不少。當然,夠普遍的充電設施是電動車最需要的配套條件。除了充電樁的總數之外,快充設施的比例也很重要,而各國的人文、地理條件大不相同,策略也可以有所差異。
2021-12-14
拜登政府13日宣布一項聯邦新計畫,未來全美各地將建立50萬個電動車充電站,並將降低電動車價格,以促進汽車業的大轉型。
2021-12-14
SiC/GaN將是未來電動車之功率元件材料,電動車市場未來將快速成長,而使用在電動車內的功率半導體較使用在內燃車內的功率半導體價值將提升。SiC/GaN將是未來電動車之功率元件材料,由於第三代半導體適合用來製作高頻、高壓、高功率、抗輻射之產品,因此可用於車載充電器、快速充電樁等系統。
2021-12-15
立碁在車用領域目前鎖定在儀表相關產品為主,並且已推出多款可應用於電動車、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等電動車輛的儀表板模組產品,預期明年來自車用市場的出貨將仍是該公司營運成長的重要動能。
2021-12-15
5G通信日益普及,透過網路更新軟體成為發展的趨勢,在電動車發展過程中,車聯網也同步發展。傳統汽車產業的時代已經飄然遠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整合軟硬體,連結了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智能化的發展,將帶給車聯網、自駕車無限的想像空間。
2021-12-15
日系汽車零組件供應商IKKA-KY( 2250)月初公告營收時,已跟隨TOYOTA產能回復之進度,重新回到3億元大關。一直以來IKKA-KY的產品主要均圍繞在電動車之相關零組件。隨著TOYOTA產能回復,汽車產品生命週期長且穩定,IKKA後續表現將有所期待。
2021-12-15
台波(蘭)經濟合作會議上,電動車的跨國合作成為議題,外加台灣提出以資通訊切入的軟硬體結合,聚焦於智慧城市的商機,都獲得雙方的大力支持。本次會議的電動車議題,台方講者包括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及東元電機;波方則邀請波蘭商會電動車委員會和EvoBus Polska。
2021-12-15
KPMG安侯建業最近發佈《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有高達78%的汽車業高階主管都認為,2030年多數新車將透過網路販售。展望未來汽車展業,多數受訪高階主管都認為,「供應鏈議題」將成為汽車產業目前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問題。
2021-12-15
近年來電動車的風潮由已開發地區逐漸轉往東南亞發展,檢測設備廠致茂(2360)擴展電動車市場傳捷報,電動車電控產品測試方案成功導入越南電動車品牌廠客戶。
2021-12-15
神戶市AI防災協議會開發一種「供電配對系統」,用於災害或是大規模停電時,可以通知EV (Electric Vehicle) 電動車支援提供電力,目前與TOYOTA、日產、三菱等汽車大廠合作,未來也會請EV車主一同來響應。
2021-12-15
傳動元件大廠上銀於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展出其核心產品之一的滾珠螺桿。未來電動車轉向伺服控制,包括電動車的轉向系統、傳動系統、煞車系統以及懸吊避震系統等都會用到滾珠螺桿,未來將在電動車時代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1-12-16
電動車在香港推行逾10年,壽命約7年的第一代電池已被更換,隨着電動車數量愈來愈多,回收及處理大量含劇毒重金屬的電動車電池,備受業界及環保人士關注。
2021-12-16
在電動車的初期發展階段,台廠在上游領域如車用電腦、車載面板都有斬獲,在車用電池專用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也有一席之地。整車的製造,現在鴻海登高一呼,電動巴士則有華德與成運,充電領域則有台達電、飛宏、華城等幾家不同的公司參與。
2021-12-16
電動車布局方面,崇越明年將持續擴展產業中ECU(電子控制單元)、PCU(動力控制單元)、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等散熱接著材料。以ADAS來說,需要主機板做控制,幫運算速度愈來愈快,就需要Silicone解決散熱的問題,因此看好電動車雖然目前在營收占比僅2.8%,但明年將呈三級跳成長。
2021-12-16
隨疫情及碳中和議題成為全球共識,全球汽車朝電動化與智能化發展時代趨勢抵定,DIGITIMES Research預期,電動車功率元件SiC在電動車應用愈來愈受到重視預計2025年碳化矽在電動車應用的市場規模將達6.5億美元。
2021-12-16
一家是美國經典重機品牌、一家是國際知名二輪車品牌,光陽與哈雷的跨世紀合作,光陽董事長柯勝峯表示,互補互利是敲定合作關鍵,並進一步揭露合作的規劃。
2021-12-16
電動車崛起勢不可擋,除特斯拉外,傳統汽車大廠德國BMW、日本豐田、福斯,或科技巨頭蘋果、雅馬遜都宣示要進軍電動車。搭上電動車全球百兆產值,台灣電動車發展到底有沒有優勢?台灣電動綠能協會理事長蔡裕慶分析,電動車需求有一半是軟體與電子零組件,而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正是台灣的強項。
2021-12-16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今年迄今股價上漲 27.02%,不過,由於供應緊張和電動車普及化,相關原物料價格攀升,直接受惠的電動車電池金屬、特殊化學品供應商股價表現更驚人,例如鋰供應商 Pilbara Minerals 就有 210% 的傲人漲幅。
2021-12-17
通用汽車和尼古拉 (Nikola) 週五 (17 日) 均宣布,已開始向顧客交付新電動車,顯示更多新電動車將進入美國市場,2022 年汽車產業局勢可期。今年是宣布電動車消息的一年,例如,通用概述了電池容量、新電動汽車、新電動汽車生產能力和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的計畫。
2021-12-18
行政院環保署表示,現行低污染車輛補助將於年底截止,明年起淘汰1至4期的燃油機車,每輛可獲得2千元補助,另研擬給予換購電動機車者「碳權」。
2021-12-18
因應智慧電動車技術發展快速潮流,雲林科技大學今天與汽車零件、強化玻璃、機構内件、傳動零件、電子周邊產品、車鏡、輪圈與工具機等8家業者結盟,編織「產官學家族」創立e-Team雲智能e動聯盟,宣示將在中部生活場域實現智慧電動車發展。
2021-12-21
第4季部分元件啟動漲價機制,反映材料成本上揚因素,保護元件廠興勤電子部分產品訂單能見度可看到明年6月至7月。總經理何益盛明年看好儲能系統、太陽能、工控應用拉貨,他預期,若明年半導體缺貨在明年中期緩和,預估明年電動車應用拉貨可回穩。
2021-12-21
漢翔 於21日宣布,為強化電動巴士業務,與中興大學簽訂 MOU,將針對整車控制器的軟體進行開發,未來此套軟體將導入漢唐一號電動巴士,以提升駕駛效率和乘客安全。
2021-12-21
美光預期「汽車、工業」將是未來10年成長最快的記憶體與儲存市場。他說,美光超過1成營收來自這些終端市場,美光的市佔領導地位相當穩固。
2021-12-21
新能源車有別於傳統汽車,銷量不斷飆漲,導致相關企業在市場上搶奪電池所需要的「鋰」原料,「搶鋰大戰」規模前所未有。新能源車市場的迅速擴大,帶動周邊原料需求,包括電池所需要的「鋰」。最近最知名的「搶鋰大戰」案例,絕對是兩大鋰電巨頭贛鋒鋰業和寧德時代搶奪加拿大鋰礦開發公司千禧鋰業。
2021-12-21
殼牌集團(Shell) 意識新興電動車領域的機遇後,積極布局再生能源,拓展全球充電站等基礎建設,展現綠色轉型的決心。經確認殼牌已與飛宏科技已正式簽約合作,成為殼牌全球充電設備採供應商。
2021-12-21
海外信保基金陸續開辦紓困措施,並推出紓困整合方案3.0和4.0,協助台商度過疫情挑戰;政府也積極邀請更多台商朋友回台投資,期待為台灣目前積極發展的電動車、5G及再生能源等產業,帶來豐沛的動能。
2021-12-22
引領電動車風潮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宣布,未來特斯拉旗下兩款平價車型,將從原本的三元電池改為磷酸鐵鋰電池。這項宣示也已經引發其他車廠跟進,這讓台廠電池產業供應鏈,迎來千億美元大商機。
2021-12-22
電動車及工業4.0市場持續蓬勃發展,二極體廠強茂(2481)準備好搶攻商機。法人指出,強茂鎖定電動車推出的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碳化矽(SiC)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將於2022年開始量產。
2021-12-22
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推出第三代STPOWER碳化矽(SiC) MOSFET電晶體。新產品推動最先進的技術在電動車動力傳動系統功率設備的應用,以及在其他以功率密度、節能、高可靠性為重要目標的應用。
2021-12-22
於今年11月股票剛上市的電動車新銳Rivian公司在12月16日發布新聞,該公司將投入50億美元在亞特蘭大以東地帶建一個全新的電動車裝配廠。工廠全面啟動之後,預計將雇用7,500名員工。
2021-12-22
大眾控的AR HUD是公司成立40多年來,第一個獲得國際大獎的創新產品,目前大眾控除已握有中國電動車大廠的訂單,在美系、德系及韓系等汽車前裝市場,亦接續有潛在的大廠客戶主動來接洽。預計明年第四季AR HUD開始出貨、聚焦全球估達500萬輛的電動車市場。
2021-12-22
裕隆集團旗下裕電能源於12月9日獲頒2021年IIA國際創新獎(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wards,簡稱IIA),是台灣電動車充電營運商第一家、唯一取得「IIA國際創新獎」肯定。
2021-12-23
聯邦快遞(FedEx)宣布近期收到了五輛來自通用汽車(GM)旗下負責電動物流的新事業體BrightDrop 的電動輕型商用車(eLCV)。這五輛車為總訂單500輛中的首批,更是聯邦快遞實現 2040年全球業務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的一步。
2021-12-23
飛宏布局電動車及儲能市場跨大步!12月22日董事會決議通過發行二次私募普通股,引進台泥成為策略合作夥伴,飛宏表示,未來將以飛宏電動車充電樁結合台泥儲能系統,攜手搶攻龐大儲能市場商機。
2021-12-23
信邦董事長王紹新於22日表示,該公司五大應用(醫療、汽車航太、綠色能源、工業、通訊)皆維持穩定成長,近年並積極跨入綠色產業,包含風電、太陽能、電動自行車、電動車等皆有出貨,營收占比已經超過三成,且產品具高度技術優勢,預期明年整體業績將持續以兩位數成長,毛利率目標維持穩定。
2021-12-23
銅箔基板(CCL)大廠聯茂參加2021台灣電路板國際展會,展出全系列材料,橫跨布局第五代行動通訊(5G)相關「4S」(switch、server、storage與base station)領域成果,聯茂於22日指出,延伸產品線應用至電動車材料,今年底開始小量生產,明年將加速放量。
2021-12-23
嘉義縣政府興建的太保市水牛公園,閒置荒廢,縣府爭取中央補助1500萬元整修完成,提供特斯拉、保時捷公司,設置首座電動車超級充電站,充電快速,成為熱門電動車超充站。
2021-12-23
電動車免課牌照稅優惠期限至今年底屆滿,但有望再延長。立院財政委員會20日完成朝野協商,針對電動車輛免課牌照稅優惠期限,依政院版方案,定調延長四年至2025年12月31日。
2021-12-21
日本大型金屬、能源貿易商丸紅 (Marubeni) 近日表示,由於電動車製造需求不斷成長,使車用充電電池關鍵金屬鈷成為搶手貨,在今年鈷價翻倍後,2022 年有望進一步擴大漲幅。
2021-12-23
海外電動車廠股價飆,帶動台廠電動智能車供應鏈,今日股價同步歡慶大漲,上市一周的台股ETF永豐智能車供應鏈(00901)也開出強勢行情。
2021-12-23
台灣擁有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自然受惠此一趨勢,預期未來車用電子產業將迎來爆發性成長,更有望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
2021-12-24
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需求大躍進,根據市調單位TrendForce預估,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爆發,動力電池裝機量也出現高速增長,進而促使電池材料的需求水漲船高。
2021-12-24
據韓媒指出,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最近所下的明年電動車電池新訂單全由陸廠吃下,新訂單規模可生產100萬台Model 3和Model Y。
2021-12-24
充電硬體基礎建設可能會是其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除了需要耗費龐大資金,若無政府協助可能拓展速度會非常緩慢,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找不到空地興建也是困擾。以下幾種新的充電方式,將能夠解決這個麻煩!其中,路燈柱充電座:這搞不好是最適合台灣的點子。
2021-12-27
位於台北福林加油站停車場的中油首座電動汽車複合快充站今天啟用,中油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全台電動車已達1萬6000多輛,電動車崛起,中油拚未來5年內設置19站、59槍電動汽車充電站。
2021-12-27
天宇公告指出,為了擴大綠能產業發展所需,與成運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及合資意向書」,雙方擬於2022年第一季合資設立新公司,共同發展電動巴士電池包相關業務。此外因應客戶需求攀升,天宇宣布將於安坑租用新廠房設置新廠。
2021-12-29
在2021年的努力之下,已在台灣建置9座各品牌通用的超級充電站,目前累積數量為充電營運商排名第一,今日於苗栗綠能超充發表會上,品牌更宣告,目前旗下所有充電站已導入30-50%之綠電供充電使用。
2021-12-29
大陸車企吉利汽車旗下的純電動車品牌極氪(ZEEKR)宣佈,將與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Waymo合作,生產無人駕駛電動汽車,計畫以此打入美國市場。
2021-12-29
立院28日三讀通過政院版《使用牌照稅法》修正草案,將電動車免課牌照稅優惠延長四年至2025年12月31日,每年估1.1萬輛電動車受惠,有助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
2021-12-29
碳化矽能承受更高的電壓、電流及溫度,且模組體積更小更輕;然其加工困難、成本相對高昂,是他一直無法普及的原因。Wolfspeed如何穩居碳化矽基板龍頭?
2021-12-29
日本環保進度在先進國家中大幅落後,近年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紛紛祭出綠能策略,車商陸續將主力移往純電車開發,建商也加入環保團隊。未來完工的住宅大樓,將會全面提供充電設施,讓電車充電變得更加方便,吸引民眾購買電動車。
2021-12-29
車燈大廠帝寶嘉義廠和台南新營模具廠預計明年底完工,透過調整來料和進料生產排程因應海運缺櫃和缺船期狀況,庫存持穩。帝寶也透露,鴻海推出3款電動車原型,其中1款車種車燈,由帝寶提供。
2021-12-29
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 經理人詹佳峯表示,2020年到2030年間,預期電動車銷量將推動鋰消費成長多達7倍,有利鋰電池供應鏈營收進補。
2021-12-30
電動化與智能化順勢成為汽車領域發展大勢所趨,台灣由於經濟政策與產業環境不同,在燃油車時代未能順利掌握此市場的龐大商機,但如今汽車迎來另一次產業革命,電子技術將在下一世代的車體架構中扮演要角。
2021-12-30
3C賣場看好電動車充電商機,燦坤與華城電能EVALUE合作,在台中五權店導入電動車快充服務,瞄準充電帶來的等待經濟,接下來超越店、內湖旗艦店也會增設。
2021-12-30
紐約市公部門日前訂購184輛Ford Mustang Mach-E GT,將加入該市擁有近3萬輛的車隊,將被多個辦公室和部門使用,包括紐約警察局、紐約市警長辦公室、紐約市公園和娛樂部、環境保護部,和首席法醫辦公室,預計電動野馬將主要用於執法及緊急狀況回應。
2021-12-30
電動車關鍵大廠相繼落地高雄,鴻海進駐橋科成為關鍵拼圖,高市府樂觀預估,電動車產業將為高雄帶來近5千個就業機會! 鴻海等多家電動車產業鏈進駐橋科,將是高雄電動車產業最重要一塊拼圖。
2021-12-30
在 2021 年台灣在電動機車發展回顧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台灣機車龍頭推出的 Ionex 3.0,他們除了滿足更環保的燃油機車外,也將更好的電動機車推出市場。
2021-12-30
鴻海(2317)全力衝刺電動車量產,半導體關鍵元件揪團台廠,集團旗下驅動IC廠天鈺領銜之餘,二極體廠德微及靜電防護IC保護廠晶焱等「小而美,產品具利基性」的公司也浮上檯面,扮演提供關鍵元件的要角。
2022-01-03
受惠於政策加持,德國電動車市場出現爆炸性成長,去年政府一共發出逾 30 億歐元(約新台幣 1,000 億元),專家預期今年市場可望持續成長。德國政府2016年起推出電動車補貼,電動車市場從此逐年成長。
2022-01-04
台中市經發局長黃文彬指出,為因應未來使用電動車民眾的快速成長增加需要,台電目前針對集合住宅電動車推出「專設1戶」。
2021-12-28
環保署29日預告「淘汰老舊機車補助辦法」草案,除補助民眾淘汰老舊機車每輛2,000元外,若車主再購換新電動車,核算每輛機車約有2.3噸二氧化碳當量減碳效益,可獲減碳憑證,用於開發業者溫室氣體增量抵換,每張減碳憑證價值至少約1,000元。
2021-12-30
全球電動車普及率最高的挪威,2021 年電動車占新車銷售量比重揚升至近三分之二水準,其中美國特斯拉市占率史上首度超車德國福斯躍居龍頭,且預期今年挪威電動車銷量占比將進一步揚升至 80%。
2022-01-04
繪圖晶片大廠輝達已與中國電動車製造商達成更多協議。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盼利用輝達的技術研發自駕車的軟體驅動功能,意圖與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競爭客戶。
2022-01-05
鴻海集團多元並進搶電動車商機,與克萊斯勒(Chrysler)母公司Stellantis集團在軟體及半導體兩大領域合作,並攜手國內金融巨擘中國信託金控打造新能源車產業基金。
2022-01-08
過往有不少案例顯示,電動車一旦發生大火,會比傳統燃油車輛需要更大量及長時間的水勢進行撲滅,成為一種潛在問題。但現在有科學家發現,只要使用石墨烯電池,就能夠減少電池過熱失火的可能。
2022-01-09
由於下游客戶缺料紓解重啟拉貨,電源供應器出貨攀升,且大陸IA市場回溫,加上資通訊基礎建設還不錯,台達電2021年12月合併營收為300.55億元,月增10%,年增12%,首度突破300億元關卡,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2022-01-10
宏碁今(10)日宣布將跨界投入電動車領域,宣布投資華城電能,加強宏碁在充電樁市場的布局,為智慧解決方案的發展再下一城。
2022-01-10
2021年,化石燃料、農產品和工業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全年上漲。其中,鋰金屬的漲幅最為驚人,據數據顯示:中國碳酸鋰價格在2021年飆升486%。鋰是對電池至關重要的軟金屬,在電動車市場起飛時更顯重要。
2022-01-10
不鏽鋼材料加工廠新鋼董事長鄭毅宏表示,因電動車對鎳料需求龐大,鎳價今年預估仍會維持在高檔,對新鋼而言仍有希望的1年,且上游料源供貨較去年順暢,估計今年出貨量可較去年成長15%。
2022-01-11
路透報導,福斯汽車(Volkswagen,VW)於11日表示,計劃今年讓ID電動車系列在中國銷量翻倍,不過仍可能因半導體晶片短缺受到阻礙。
2022-01-11
南韓石化產品供應商LG化學週11日表示,將斥資5000億韓元(約115億台幣)在南韓龜尾市興建一家新工廠,專門生產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高鎳正極材料。
2022-01-11
據報導,蘋果公司在兩年前找日本車載空調製造商三電(Sanden)尋求幫助,並提供電動汽車(EV)設計圖。
2022-01-12
去年加州政府承諾斥資151億美元作為多項對抗氣候變遷計畫所用,當中涵蓋39億美元的電動車相關方案。加州對減少排放方面的努力向來跑在各州以先,該州在2020成為美國第一個下令2035年起不得販售內燃機或汽油新車的州政府。
2022-01-12
日前台灣機車龍頭 KYMCO 與美國老牌重機 Harley-Davidson 旗下電動子品牌 LiveWire 合作,近日 Harley-Davidson 更透露,正在開發名為 Arrow 的新 EV 平台,預告將推出代號為 S2、S3 和 S4 三款電動機車。
2022-01-12
鴻海推動的MIH電動車開放聯盟與Autoware基金會合作,共同研發電動車自駕解決方案。對於鴻海集團、MIH聯盟、鴻海與裕隆合資設立的鴻華先進來說,與Autoware合作,可為其他汽車製造商和電動車新創公司,提供車輛設計並執行服務。
2022-01-13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昨天表示,打造MIH開放電動車聯盟,最大的困難在於取得傳統業者與ICT同業信任,而目前疫情造成的缺料問題在短期內不易解決,長期而言將挑戰供應鏈結構,會成為台灣的機會。他預估2024年台灣產業在電動車的電控、電機與電池等「三電」自製率能達90%。
2022-01-13
據傳蘋果自駕電動車(Apple Car)團隊赴南韓選定主要供應商,外傳蘋果車最快2024年問世,將在2022年敲定供應商,未來兩三年全力發展並量產蘋果車。
2022-01-13
儘管去年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封鎖了數月,全球運輸緊張和供應鏈不暢導致全國範圍內新車供應嚴重短缺,但 2021 年全國新車註冊數,仍創下有記錄以來銷量最高記錄。
2022-01-13
儘管去年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封鎖了數月,全球運輸緊張和供應鏈不暢導致全國範圍內新車供應嚴重短缺,但 2021 年全國新車註冊數,仍創下有記錄以來銷量最高記錄。
2022-01-13
業界目前預估,2025年電動車的全美車輛銷售佔比將達12.7%,但這也許低估了。歐洲部分地區及世界許多地方,電動車都在快速普及。現為電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創辦人兼執行長的Straubel受訪時表示不認為車用電池產業已為龐大需求準備就緒。
2022-01-13
雲林縣稅務局今天宣布,車籍在雲林縣完全使用電能的電動車輛,免繳使用牌照稅期限,由原定的2021年12月31日,延長四年至2025年12月31日。
2022-01-13
為了防止國內礦藏迅速耗盡,印尼當局透露正在研擬對鎳生鐵 (nickel pig iron,NPI)、鎳鐵 (ferronickel) 出口課徵累進稅率的計畫,對於高度仰賴印尼鎳礦的中國工業來說,成本壓力恐不減反增。
2022-01-13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共同創辦人、電池回收業者Redwood Materials執行長史陶柏(JB Straubel)表示,電動車的銷售將起飛,但電池產能可能跟不上腳步。
2022-01-13
電動車受到主要國家政策持續力挺,提出嚴格排放規範,及燃油車逐步退場時程,研究機構對全球電動車市抱持更樂觀看法,預估2020~2025年銷量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45%,2025年銷量可望達2,000萬輛。
2022-01-14
環科董事長歐正明表示,公司2022年打算透過旗下越南廠,幫某家機車客戶組裝電動機車,並供應充電器及電源供應器等產品。
2022-01-14
全世界掀起電動車浪潮,不僅促使汽車產業積極轉型,且對電池需求成長速度快過電動車,其引發的「電池荒」有望成為市場下一個投資契機。
2022-01-14
美系外資在最新公布的電池產業藍皮書中表示,電池經濟將重塑世界,電動車就是焦點,且認為電池市場成長不是新聞,反倒是市場多忽略了電池管理晶片(BMIC)的成長性,點名新唐(4919)因收購松下半導體,可提供最全面的產品,給予加碼評等、目標價由200元調升到212元。
2022-01-17
在全球減碳的共識下,促進電動車普及化,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最新研究指出,其快速充電業務「BP Pulse」的利潤已接近一般加油站的獲利,且需求持續增加,預計到了2025年,該部門可以轉虧為盈。
2022-01-17
報告指出,BMIC(電池管理IC)是電動車趨勢和中國發展半導體本土化的一大要素。大摩預計2020到2030年的潛在市場規模(TAM)年複合成長率為13%,其中車用BMIC將成長17%。新唐(4919)預計會是直接受惠者。
2022-01-17
致茂於17日宣布併購美商ESS公司(Environmental Stress Systems, Inc.)100%股份;公司表示,此舉可擴大致茂在半導體測試設備溫度控制的能量,強化於航太、電動/自駕車、5G、AIoT等新市場的部署。
2022-01-18
車用連接器廠胡連去年營收改寫新高,展望今年,胡連董事長張子雄表示,今年營運可望雙位數成長,希望營收、獲利均能挑戰新高,隨著電動車新客戶及新開案挹注需求暢旺。
2022-01-18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1年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統計,2020年電動車的新車掛牌數激增41%,同期全球車市的新車掛牌數量則萎縮六分之一,可見電動車正迅速成長。
2022-01-18
電動車相關零組件需求強勁,端子廠健和興(3003)今年第1季展望樂觀,健和興表示,今年第1季可望優於去年同期。
2022-01-18
全球電動車電池龍頭寧德時代(CATL),今日發表 EVOGO 換電服務新品牌,以全新設計的電池、換電站和 App 應用,建構出截然不同的電動車生態。
2022-01-18
華城電機轉投資華城電能為擴張電動車充電市場版圖,辦理現金增資,引進中租旗下中租能源、宏碁兩策略性投資人,計畫2022年底前完成超過30座DC直流快充站及500座AC交流充電樁建置。
2022-01-19
法人持續看好電動車電池材料供應商前景,預期三元電池材料廠商康普、美琪瑪與磷酸鋰鐵材料商立凱後市需求續好,未來將依據其材料特性,各自在高續航乘用車以及商用車與中低續航乘用車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2022-01-19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19日接受專訪指出,整體電動車產業約莫是 6 兆美元,是相當不得了的數字,尤其未來電動車需要用到更多半導體,台灣將被依賴更多,更看好台灣 IC 設計未來全球市占率將自 25%,攀升至 45-50%,成為全球 IC 設計重鎮。
2022-01-19
銅箔基板廠騰輝電子對於2022年市場需求正面看待,因車市前景可期及電動車加速成長,帶動車用電子需求暢旺,加上持續布局多項利基型應用,預期2022高毛利材料會維持正向成長
2022-01-20
謝國樑日前拋出「Lets go電動一下」政策,希望減輕年輕族群的生活負擔,計畫鎖定年滿22歲以上、在基隆設籍滿3年以上,且持有駕照滿1年以上即有資格,若家中有老舊機車可以汰舊換新,可優先申請。
2022-01-21
鴻海於19日公告,增資美國俄亥俄州廠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8億元),為該廠生產預做準備,俄亥俄州廠規劃將代工生產Endurance電動皮卡、Fisker平價車,並將成為鴻海在北美最重要的電動車製造和研發樞紐。
2022-01-20
汽車零配件廠英利-KY積極布局電動車輕量化車身零配件和電池殼體產品,法人指出,今年電動車應用業績占比可到2成,英利-KY也獲得美系電動車大廠供應鏈認證,最快第3季可出貨給美系大廠。
2022-01-20
鴻海 (21) 日宣布,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ndika 能源公司、和 Gogoro 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將共同聚焦在電池及電動車相關產業鏈,合作初期,將優先聚焦在磷酸鋰鐵(LFP) 與固態電池。
2022-01-21
大眾汽車與博世於2022年1月18日公布合作意向書,將共同建置車用鋰電池製造、組裝與維修工廠。
2022-01-21
拜德國和其他地區的政府補貼,和2020年起要求歐盟製造商銷售更多低碳汽車的嚴格法規之賜,電動車銷售一直在穩定成長。
2022-01-17
為了支持紐約州實現到2050年減少85%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州長霍楚於1月19日宣布,向一項清潔能源項目撥款1,200萬美元,給予購買電動車民眾500至2,000美元不等的補助,以鼓勵改開電動車。
2022-01-20
北市府配合環保署「淘汰老舊機車補助辦法」,於21日公告修正電動機車3年補助計畫,只要在今年6月30日前,汰購或新購電動機車振興加碼補助每輛8千元。
2022-01-21
鴻海集團持續推動電動車布局,於21日宣布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BC)、Indika 能源公司(Indika)、Gogoro 簽署合作備忘錄,聚焦電池及電動車相關產業鏈。
2022-01-22
隨著電動車快速發展,各車廠無不加大投資力道,美國最大的GM汽車集團日前宣布,將在紐約州西部的Lockport Components零配件工廠投資1.54億美元,用以生產電動汽車所需零件!
2022-01-23
海外報導指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近日將對外公開「 2030 聯盟計畫 (Alliance to 2030)」,聯手在五年內斥資 200 億歐元 (約台幣 6,270 億元) 進一步發展電動車。
2022-01-25
分析師觀察,2021年在汽車整體銷售量不如預期的對比下,電動車銷量呈現顯著增長,其中中國大陸及歐洲電動車市場滲透率皆超過15%,明顯優於全球表現。分析師認為,隨著油車禁產禁售時程接近,車廠持續加碼投資電動車事業部,並將電動車視為核心事業,預估2025年全球電動車滲透率將超越30%。
2022-01-26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26 日 預測,儘管供應鏈問題今年持續存在,不過電動車交車數量預期將較去年成長超過 50% ,這意味著今年交車量有望突破 140 萬輛以上。此外,今年有望再宣布新的擴廠地點。
2022-01-27
日本 Panasonic 週三 26 日表示,要在 2030 年之前把電動車用電池的能量密度體積比增加到每公升 1000 瓦時 (Wh),較目前高出約 25%,希望透過變更電極材料等,讓相同體積的電池將可儲存更多能量,藉此超越中國寧德時代等競爭對手。
2022-01-27
台灣電池製造商輝能科技 (ProLogium Technology) 27 日表示,已與戴姆勒旗下賓士 (Mercedes-Benz) 簽署合作協議,將在未來幾年內共同開發、製造採用固態電池的測試車。賓士將投資近億歐元用於固態電池技術開發,並在歐洲建立電池產能。
2022-01-28
Gogoro繼日前與鴻海、印尼電池公司(IBC)和Indika能源公司合作後,今天再宣布與Gojek和TBS Energi Utama的合資公司Electrum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開發印尼電動車輛的基礎設施。
2022-01-26
據媒體報導,為提倡綠能及多元化能源發展,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表示將推動氫能發展並促進氫能電動車進口,政府已著手制訂氫能電動車應有之規格。
2022-01-25
台南市5路電動公車今天啟用,15輛配備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電動公車將陸續上線,也將讓台南電動公車總數達到50輛,持續向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邁進。
2022-01-18
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透露中科二林園區設廠相關事宜。成運董事長特助許錦文表示,公司計劃在中科二林園區租地20公頃,興建電動巴士(簡稱電巴)廠,第一期將投資20億元興建。
2022-01-26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發出高導電度的橡膠材料,利用這種彈性電解質,有望打造更安全、續航里程更長電動車電池。
2022-01-14
因應電動車的蓬勃發展及鋰電池正極材料大量需求,環保署與工研院投入將廢二次鋰電池的黑粉,提純成為價值較高,且純度較高的硫酸鈷、氧化鈷,可作為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化工原料。
2022-01-18
以色列新創公司StoreDot宣稱已經成功將快充鋰電池的技術量產化,預計2024年就能夠投產。StoreDot將電池內用來儲存與釋放鋰離子的石墨換成了矽,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實現提高充電速度50%的驚人成就。
2022-01-20
Panasonic 將量產名為「4680」的新型車用鋰離子電池組,在同單位重量的比較下,續航力將比現行款增加達 20%。
2022-01-26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2021年8月宣布,2台新款的特斯拉,包括MODEL3以及MODELY,未來都會改採磷酸鐵鋰電池,而這樣的電池技術,其實台灣也早有發展
2022-01-29
美國汽車大廠福特(Ford)正計畫重組,擴大投資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620億)電動車業務,希望借鏡特斯拉(Tesla)的成功,為電動車市場的未來做好準備。
2022-02-02
因應2050年淨零排碳及鼓勵電動運具,北市府於2021年10月8日推出「振興加碼 電動熊讚」方案,因應民眾購車熱烈,北市府表示,將補助期限延長至2022年6月30日。
2022-02-04
當電動車時代來臨,油品收入必定銳減,中油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中油除深化對電池技術的掌握度,搶攻儲能商機,也會持續布局智慧綠能加油站,近似虛擬電廠,協助台電紓解尖峰用電壓力。
2022-02-04
全球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中國等多家品牌車廠,規劃今年推出電動車新車款,市場預期今年是電動車快充元年,台灣業者也積極擴張快充充電樁版圖。
2022-02-05
電動車、混合能源車市場全面崛起,在車輛搭載電源成長的同時,二極體亦呈現倍數成長動能。供應鏈傳出,強茂、朋程已成功打入電動車、混合能源車供應鏈,2022年出貨動能將有機會呈現翻倍跳增水準。
2022-02-07
福特近日傳出將加速其電動車市場佈局腳步,預計在電動車產品發展增加投資200億美元,藉此加速電動車產品普及化。
2022-02-07
和勤今天表示,電動車零件增量、多項新產品小量出貨,加上去年12月出貨遞延貢獻,帶動今年1月營收創高,營收目標維持逐季成長。
2022-02-08
電動車(EV)買氣火燙,讓電動車原料的需求跟著水漲船高。外界預測,由於緬甸供給浮現不確定性、市場庫存緊繃,今年稀土價格將繼續爆衝。
2022-02-08
為了證明電動車所用的稀土元素來源沒有造成任何污染風險,歐洲展開區塊鏈稀土認證計畫,或許可以滿足追求「永續」的消費者與業主們。
2022-02-09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於9日指出,德國必須專注於現有的氣候目標,並加碼投資開發電動車所需的基礎建設,才有可能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競爭對手抗衡,保持龍頭地位。
2022-02-09
德國馬牌輪胎(Continental)在橡膠技術外,也投入電子設備研發,與新創公司Volterio合作的電動車充電板,就是他們最新的研發成果。
2022-02-09
委托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生產、超快速手機充電器製造公司 Navitas Semiconductor 表示,電動車將是下個大賭注,如果 Navitas 能藉自家技術,可讓電動車充電時間剩三分之一,或電動車續航里程增近 30%
2022-02-09
在追求碳中和目標與電動車發展趨勢下,預計自2021年汽每年推出一款電動車的Volvo Cars,將針對其位於瑞典的Torslanda工廠投資100億瑞典克朗,為生產下一代電動汽車做準備。
2022-02-10
美國總統拜登8日宣傳電動車基建計畫時,特別提及特斯拉在該產業扮演的重要角色。拜登表示,美國政府致力於推廣電動車,而該產業投資有助於創造就業。
2022-02-10
今年鴻海海外投資也會擴大,包括墨西哥、東南亞與南亞都有新布局,來應對可能的變化。尤其是近期又加碼投資的印度。
2022-02-10
博世自去年底開始量產可讓電動車(EV)續航里程增加6%的車用碳化矽(SiC)功率半導體。未來3年SiC整體市場可望平均每年將成長30%、產值將突破25億美元。
2022-02-10
密西根州州長Gretchen Whitmer辦公室於本月初宣布,密州將於2023年建立全美第一條電動車無線充電道路事,並由一家以色列廠商ElectReon獲得該興建合約。
2022-02-11
據傳為了在全球晶片短缺的情況下達成第4季的銷售目標,決定將部分中國大陸製Model 3和Model Y電動輔助轉向系統裡、通常會有的兩組電子控制單元拿掉一組。
2022-02-11
美國國會在去年11月通過這項對州政府撥款近50億美元的措施,這是拜登1兆美元基建方案的其中一環。
2022-02-11
磐石╱永固╱四通╱八達是台灣產業極少數從事電動車三電核心元件開發及整合的先進技術廠商。
2022-02-12
正崴持續擴大綠能產業版圖,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立生產基地,最快第2季就可以生產綠能相關產品,未來公司也計畫與美國當地儲能設備廠合作,在美國加州籌設電動車及校園電動巴士之充電站與儲能設施。
2022-02-12
福特汽車 Ford 先前因看不到獲利前景,關停印度廠,現表示,正考慮在印度生產電動車 。福特表示,正在「探索將印度一家工廠作為電動車製造出口基地的可能性」。
2022-02-12
福特汽車 Ford 先前因看不到獲利前景,關停印度廠,現表示,正考慮在印度生產電動車 。福特表示,正在「探索將印度一家工廠作為電動車製造出口基地的可能性」。
2022-02-12
同為蘋果鏈代工、且被視為鴻海對手之一的陸廠「立訊精密」將進軍電動車領域,預計將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門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及製造。
2022-02-13
近日,美國能源部(DOE)發布兩份通知,將提供總額為 29.1 億美元的資金促進電池材料精煉和建設電池材料加工、電池組製造設施以及回收設施發展。
2022-02-15
聯寶電動車市場耕耘多年,已逐步開花結果,除打入北美EV品牌車廠的聯通網絡系統中外,車用磁性元件已正式獲QUALCOMM認可,並順利切入美國Tier1汽車供應鏈中,將應用於電動車(EV)充電樁,
2022-02-16
近年,長榮航太把觸角延伸進「車用」市場,與外商合資成立長鑽科技公司跨入電動車,從海、空又跨入車用,而引起各界好奇。
2022-02-16
連接線束廠佳必琪 電動車布局雙喜臨門,傳出打進美系電動車龍頭供應鏈外,也拿下歐洲電動大巴訂單,供應電池電控以及車內傳輸線束。
2022-02-16
鴻海集團衝刺電動車「美國製造」,除了Fisker 的「PEAR」將在鴻海俄亥俄州廠生產。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 Lordstown旗下電動皮卡 Endurance也會在鴻海俄亥俄州廠量產。
2022-02-17
看好電動車時代來臨,充電椿為基礎建設,堡達也代理松下的車用各式繼電器,期望打入供應鏈。
2022-02-17
起而行協助制定CNS安規,全系列產品都通過認證,並採用適用各品牌電動車的CCS規格,有助於打國際盃。
2022-02-17
明基材表示公司將持續進行轉型,把偏光片事業比重進一步降下來,非偏光片事業比重再提高,目前主要兩大非偏光片事業包括醫療產品和車用電池隔離膜。
2022-02-17
日產汽車 17 日宣布,將砸 5 億美元 改造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坎頓 汽車組裝廠,以生產兩款電動車,目前也正在美國尋找電池工廠的設廠地點。
2022-02-18
創業新時代已來臨!想建立屬於自己的舞台嗎?嘉義縣新創基地邀您一同攜手開啟創業的第一步!從不同專業領域的角度,帶您深入了解創業大小事!
2022-02-24
鴻鴻海生產的三十輛電動巴士 Model T,若運行通過安全及市場考驗,下個月將陸續交付高雄客運,未來行駛市區路段。
2022-02-17
台灣今年工具機產值來看,預估可達40億美元,整體出口金額則是落在27.83億美元,可望較去年同期成長29.1%左右。
2022-02-21
震旦通業技研瞄準趨勢,推出電動車3D應用解決方案,加快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進程,讓汽車製造流程更加靈活多變,滿足個性化訂製需求,並協助顧客從設計到生產一站式服務,快速搶占市場商機。
2022-02-23
鴻海 22 日公告擬投資 5.625 億里亞爾(約合 1.5 億美元、新台幣 41.8 億元),取得新設合資公司股權。市場解讀,這是鴻海集團與沙烏地阿拉伯 Public Investment Fund 合資電動車公司的一環。
2022-02-23
金寶總經理陳威昌24日視訊出席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新南向投資記者會,說明未來將透過爭取電動車代工機會、跨入聯合設計製造、爭取客戶ODM專案,以這三個階段與集團其他企業搶攻電動車商機。
2022-02-24
動車浪潮席捲全球,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預估規模達六千億美元、車輛數達兩千萬台,以ICT產業起家的鴻海科技集團也踏入這個領域,為拿下5%市佔率,目前已搶得先機,與70多年造車經驗的裕隆結盟,壯大陣容,進軍電動車市場。
2022-02-24
若俄烏關係持續惡化,短期內恐影響全球鎳供應、推升鎳價上漲,拉升電動車的成本壓力。
2022-02-25
洛杉磯縣政委員韓珍妮(Janice Hahn)致力提升新型遠程電動巴士的應用,解決多年來依賴從聖彼渚(San Pedro)到洛市中心的捷運銀線(Silver Line)通勤者的困擾。
2022-02-25
鴻海旗下鴻華先進科技和三地集團確定將在3月3日於高雄市政府聯合舉辦「鴻華Model T 電動巴士交車儀式」,宣示鴻海電動車正式上路。
2022-02-25
德國豪華車廠Mercedes-Benz近年來不遺餘力的發展電動車款,為了因應如此豐富的產品線,在2026至2030年間,將會擴建專屬於生產電動車的廠房。
2022-02-27
2050年淨零碳排願景,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低碳運輸」,目前全台有1.6萬輛公車,排碳量之多,就佔了台灣整體碳排的17%。為了降低碳排,台灣政府劃出了2030年公路客運全面電動化的靶心,這超過1600億元電動巴士商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2022-02-28
在聯邦政府和民間投資人出資力挺本地電池新創業者下,Ion Storage Systems將成為首批生產快充、長效新型電池的美國公司。美國盼藉此追趕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等主宰電池製造的國家。
2022-02-28
2021年台灣工具機產業受到匯率升值、船運塞港、缺料與缺工等,事件的衝擊,這些因素使得市場經營相較以往更為艱辛,但產業發展方向可以確定的是,朝著「智慧製造」的方向邁進,IoT、AI、5G、智慧工廠等。
2022-03-21
立訊精密擬私募籌資人民幣 135 億元,用於手機、穿戴裝置廠房與技術升級,立訊還計劃投資電動車零組件的生產,與鴻海較勁意味濃厚。近期布局電動車動作頻頻,上周斥資 100.54 億元購買奇瑞控股等公司股權,持股 19.8%,將和奇瑞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進軍新能源車整車製造。
2022-02-22
東元是國內主要發展電動車動力系統廠商之一,去年已小量出貨,最新的電動車動力系統T Power+可望下月開始正式出貨,預計今年電動車動力系統全年出貨量至少達1,300至1,500套,較去年倍數成長。
2022-03-02
瑞典電池製造商 Northvolt 早前宣布,將會在當地哥德堡市 Volvo 車廠旁邊,興建全新的電池生產設施,並為對方的電動車提供電池。一般電池工廠都需要大量水源進行冷卻,而 Northvolt 使用的水冷系統不但相當環保,更對於哥德堡市有正面的影響。
2022-03-03
全球聚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7-ELEVEN響應節能減碳趨勢,領先同業創新推出電動汽車充電服務,期望藉由便利商店綿密的服務網絡,帶動電動汽車充電服務便利化、普及化,共同打造低碳永續行動。
2022-03-04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與交通部長布塔朱吉在7日的演說中,鼓勵民眾多使用綠色能源的電動車或能源更潔淨的運輸,趁勢推動能源轉型;拜登執政團隊也宣布將撥款總金額37億元給18個州政府,振興大眾運輸工具並投資電動公車。
2022-03-08
通用汽車 (GM-US) 8 日 宣布一項與加州太平洋天然氣和電力公司 (PG&E)(PCG-US) 的試點計劃,讓其生產的電動車能在停電或電網故障的情況下為家庭供電。
2022-03-08
通用汽車與南韓 POSCO 化學合作,宣布投資 4 億美元在加拿大魁北克興建新電池原料廠。
2022-03-08
NAND Flash控制IC廠群聯(8299)8日宣布通過ISO 26262車用功能安全設計流程認證,助力群聯大舉進軍車用儲存市場。執行長潘健成指出,公司將持續擴大車用產品線,搶攻自駕車、電動車市場。
2022-03-09
福斯Volkswagen德國原廠決定新建一座電動車工廠,作爲未來旗艦電動車「Trinity」的生產線,而該工廠將斥資22億美元,地點就位在德國(Wolfsburg)狼堡附近,該工廠將會是福斯電動車計劃的重要關鍵。
2022-03-09
打入美系電動車大廠奏效,車用連接器廠胡連今年前二月該客戶訂單超乎預期,一舉躍升前三大客戶,另中國大陸車用零件國產化,也帶動訂單強勁。
2022-03-09
日本Isuzu宣布與Toyota、Hino共同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進一步加快電動巴士產品的生產。除了車聯網(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共享經濟(Share)及電動(Electric)技術的發展提升外,也利用共同打造可持續利用的電動車款來達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2022-03-09
近年來不少科技大廠跨入電動自行車(E-Bike)產業,除鴻騰精密外,明基友達集團的達方、新普集團旗下AES-KY、電池模組廠西勝、PCB廠邑昇、電競周邊廠曜越等,均在E-Bike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022-03-09
南韓電池製造商SK創新(SK Innovation Co Ltd)的一位公司代表指出,SK創新與金屬供應商和生產商簽訂了長期供應合約,因此鎳供應預料將不會受到鎳價飆漲的直接影響。另一家南韓電池大廠也表示,鎳貨源主要是來自澳洲、印尼等國,鎳採購目前受影響程度非常有限。
2022-03-10
電動輔助自行車是自行車成車廠營收穩健成長的大功臣!巨大集團表示,2021年電動車占集團營收31%,未來占比可望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美利達表示,去年電動車占營收約36%,今年首季已衝高到五成,今年在訂單達交率提高下,電動車產銷量看增三成以上。
2022-03-10
首創交換式能源系統,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傳出將攜手台廠固態電池輝能科技,推出全球第一顆電動機車交換式電池。
2022-03-10
在既有的鋰離子電池市佔率,日本最大廠Panasonic已從早期的遙遙領先落到第三名,且Panasonic也並未向中國與南韓廠商一樣大舉投資設備,因此,日系電動車電池是否會重奪市佔,希望就落在全固態電池上。
2022-03-10
BMW正研發氫燃料電池車,首輛採用氫燃料電池的BMW iX5 Hydrogen原型車,正在瑞典進行極地測試。BMW也承諾會投入加氫站建設,只要氫燃料動力投入市售,在鋰電池電動車之外多了氫燃料動力選擇,未來電動車的發展會更多元也更具競爭性。
2022-03-11
比亞迪 銷量大幅領先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奪下全球電動車銷冠軍。車用散熱供應商泰碩、元山 營運進補。
2022-03-13
鎳價大漲車廠敲醒警鐘,未來勢必導入其他種電池材料,如中階或入門將加速導入磷酸鋰鐵,有效降低對鈷、鎳等稀有金屬的依賴。
2022-03-13
南韓三星旗下三星SDI宣布,將著手建置用於電動車的固態電池相關產線,可望領先LG能源等企業,建立電池業第一條全固態電池產線。
2022-03-15
SSD記憶體大廠華艦科技,近十年前就開始布局SSD記憶體,長期經營此產品線,隨科技製程進步,所有記憶體廠SSD銷售都同步走揚。已經於去年加入MIH聯盟,有望受惠。
2022-03-16
IonQ與韓國車廠Hyundai Motor將攜手開發一個能在量子電腦上執行的電池化學模型,用以模擬氧化鋰的結構與能量,目標是強化鋰電池的性能、成本與安全性。
2022-03-16
全新推出的IRB 5710 和 IRB 5720 機器人,為電動汽車 (EV) 製造商提供更高的材料處理速度和靈活性,提供有效負載從 70 公斤到 180 公斤的八款機器人選行,提供鑄造、鍛造、橡膠、塑料和金屬製造更優異的機器人自動化應用。
2022-03-17
加拿大本田 於3月16日證實,未來6年將斥資13.8億元,用於升級安省Alliston車間用以生產2023 CR-V和CR-V Hybrid電油混動車,其中數億元來自聯邦和省府撥款。
2022-03-17
電動車銷售急速成長,帶動鋰電池正極電池材料需求,市調機構去年正極材料的需求來到60.4萬噸,康普、美琪瑪兩檔正極材料去年獲利、盈餘分配報佳音。
2022-03-18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SMMT)呼籲,由於國內電動車銷量成長已超越充電設施興建速度,應設監管機構以監督電動車充電價格以及充電設施普及性。
2022-02-17
強調大樓充電樁問題還有法規需要解決,立委趙天麟也點出,在綠能發電為主的國家,純電車是一項環保選擇。
2022-03-09
電動車市卻面臨電池原料價格大漲七倍、以及新出廠車必須強制加裝「EDR」,也就是「汽車事故資料記錄系統」的新規定,在車用晶片仍缺乏情況下,全新電動車成為必須等待的高貴品,而二手電動車,則在價格與時間成本考量,以及電池系統的鑑別逐漸形成統一規範下,有望迎來春天。
2022-03-11
行政院會10日通過「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修正草案,將微型電動二輪車(電動自行車)視為強保法所稱之汽車,屬於強制車險之承保範圍,並應訂立強制車險契約。
2022-03-11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與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安薩瑞共同宣布,台灣奧迪成為國內首家車廠加入台泥「EARTH HELPER」永續串聯計畫,雙方共同推動電動車的充電減碳,並鼓勵車主參加「EARTH HELPER」低碳與節能行動,形成有力量的減碳社群。
2022-03-21
德國汽車大廠福斯汽車(Volkswagen)高層週一表示,福斯計畫未來5年內,在北美投資至少71億美元(約新台幣2046億),到2030年將增加25款新電動車。
2022-03-22
工業富聯今天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針對佈局電動車的進度,鄭弘孟做出以上表示。他強調,工業富聯在新能源車領域,鎖定輕量化、省電化、智能化三個方向,包括電驅電控零配件、車聯網和智慧車載、工業互聯網等三大項目,也透過股權投資方式布局。
2022-03-23
飛宏 電動車充電樁布局大躍進,近期供應鏈傳出,飛宏已通過歐洲汽車大廠福斯充電樁認證,未來可望進一步拿下該車廠訂單,飛宏不回應特定客戶與市場傳言,僅表示,持續積極布局歐美車廠設備認證。
2022-03-23
聯邦和安省政府於週三 3 月 23 日 在溫莎市宣布,兩大公司將投入41億元在該市建造電動汽車電池廠,這將是在加拿大建立的第一家鋰離子電池生產廠。
2022-03-24
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 Stellantis 和 LG Energy Solution 於周三 23 日 宣布,將透過合資企業投資約 41 億美元,在加拿大建造首座大型國內電動車電池製造廠。
2022-03-24
東元於本月23日舉行線上法說,董事長邱純枝表示,之前提出的「三年創造200億營收」計畫穩步前進,工程、重電等在手訂單處於高檔水準,不過短期內難回到疫情前高毛利時代。至於電動車領域發展,東元指出,國內電動貨卡預計年底上路,亞洲市場印度廠年底量產,可開始供貨。
2022-03-24
國際能源巨頭殼牌與比亞迪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擬成立合資公司,在大陸和歐洲展開電動汽車充電領域的合作,並計劃將這一合作關係擴展到全球。
2022-03-25
2022年首次的MIH聯盟會員活動於今(25)日正式登場,預告電動休旅車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將在各地展開招商大會。
2022-03-25
台中市電動公車,又有生力軍!為強化沙鹿周邊公車服務及學生通勤便利性,台中市政府新闢368路公車的「巨業沙鹿站-靜宜大學主顧聖母堂」路線,由巨業交通採購華德動能的電動巴士,本月24日在靜宜大學舉行368路電動公車交車典禮,預計4月25日上路。
2022-03-25
台灣電動大巴業者兵分兩路,搶攻國內外電動巴士或底盤三電市場商機。
2022-03-25
近幾年澳洲政府對於電動車的政策已有所改變,現在大力補助私人住宅、公司及公共場所的充電設備架設費用,因而促進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誘因,尤其墨爾本地區還加碼購買電動車可享有3,000澳幣的補助金,這也讓購買電動車的人數逐漸上升。
2022-03-29
根據規畫,2025年市區電動公車普及率要達到35%;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建築效能一級,或近零碳建築,市售電動車、電動機車要達100%。
2022-03-30
國發會今天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明訂2030電動車市售比達30%、電動機車市售比35%,2040年電動車和電動機車的市售比將達100%。
2022-03-30
國際油價高漲,加上政府補貼,泰國民眾現在對於購買電動車,越來越有興趣。有些中國汽車製造商,生產的電動車也比較便宜,就是看準泰國的電動車商機。
2022-03-31
越南電動車廠Vinfast已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簽署初步協議,初期將投入20億美元在該州蓋設一座工廠,製造電動巴士、電動運動休旅車(SUV)及電動車電池,這是該公司首座美國製造中心。
2022-03-31
為達2050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新售車輛60%為電動車,據了解,2030年我國新售車輛電動車占比也要大幅提升,政府會訂定比例目標,同時,將透過價格補貼機制,提供誘因,經費來源則是碳費收入。
2022-03-22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為了鼓勵國內業者生產電動車等電池的關鍵礦物,研擬動用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把鋰、鎳、石墨、鈷和錳等礦物加入名單中,以提升產量。
2022-03-31
因應車輛電動化及智慧化趨勢,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偕貿協再次辦理「智慧車輛」採購盛宴,計有31國百位買主與臺灣近180家廠商洽談,重磅買主包含美國車廠、歐美電動車新創、日本汽配一階及電池相關大廠、西班牙自動化及能源大廠、埃及最大巴士製造商、東南亞電巴及充電設備業者等。
2022-03-31
系統電子深耕多年的車用、儲能系統及低軌衛星陸續發酵,繼去年終結連5年虧損,今年在新產能加上新客戶加入下,營運可望持續跳升,內部估營收拚50%成長。
2022-03-31
特斯拉需求爆單,電動車相關供應鏈體系受惠,但也擠壓其他車廠的下單空間。業界指出,電動車是新的趨勢,釋出相當大的商機,隨著市場趨勢的變化,未來電動車的占比也會增大。
2022-04-01
電動車市場持續成長,路上能見度也越來越高,燦坤看好未來電動車將大幅成長,今年也將進軍電動車充電椿市場,該公司和華城電機合作,將在全台燦坤建置充電椿。
2022-03-31
外電報導,松下控股公司(Panasonic Holdings Corp.,6752 JP)計畫砸錢6,000億日圓(49億美元),投資汽車電池、供應鏈軟體等公司視為成長核心的領域。
2022-04-01
安大略省將全力發展電動車以及電池產業的供應鏈。過去18個月來,該省已經吸引了130億加元的投資,以支持高速增長的電動車產業的工業轉型。
2022-03-29
高雄電動車產業鏈逐步起飛,在中鋼、建準等電動車產業供應鏈體系之後,三元能源、穩懋、鴻海也陸續進駐,據悉,除了中碳將擴廠生產電池負極材料,鴻海也將投入電芯的生產,未來高市府將與交通部合作,在橋科打造國家級自駕車聯網試驗場域,結合智慧共桿產業聯盟,提供車聯網技術及產品驗證、服務試鍊場域,吸引更多關連產業進駐。
2022-04-04
國內老牌家電廠大同及東元以家電產品起家,近年來都鎖定電動巴士商機,由於電動車用馬達扮演供應鏈中的要角,兩家業者擁有多年的馬達技術,近年積極布局電動巴士領域,也已開始展現成果。
2022-04-05
法商家樂福集團將於2025年前在法國建置700座以上電動車充電站。
2022-04-06
美琪瑪電池材料部門去年營收倍增,營收比重上升到51%,而PTA氧化觸媒營收亦有八成的成長空間,帶動全年營收達41.26億元,創下近三年新高。美琪瑪表示,貴金屬平均庫存水位約2個月,鎳的採購有合約保護,可以轉嫁成本,配合電動車市場成長,將審慎評估擴產的事宜。
2022-04-06
精密沖壓廠和勤精機自結3月合併營收新台幣2.6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主要受惠美系電動車訂單爬坡,預估歐洲廠訂單帶動上半年營收逐月走高,重卡零件等新品貢獻下半年營收。
2022-04-06
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合資成立的Horizon Plus公司,正和大陸新創電動車廠合眾洽談,有望奪電動車代工訂單,成為鴻海集團進軍東南亞電動車市場訂單首發,並實現2024年開始生產的目標。
2022-04-07
通用與本田將合作開發電動車,瞄準的是平價車市場,最快五年內提供售價不到3萬美元的小型休旅車。
2022-04-07
隨著汽油價格攀升,許多人開始考慮改開電動車,泰國政府順勢推出稅率優惠和補貼政策,希望提高電動車的市佔率。
2022-04-07
固態電池是大量科學家看好的新一代電池技術。最近,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在其製造工藝上獲得突破,極大提升了固態電池的穩定性。
2022-03-24
東元電機新任總經理范炘今天表示,東元要成為世界的東元,要成為不同生態系的重要成員,東元可成為全球電動化生態系一員,在電動車領域,東元與鴻海和MIH聯盟可以成為朋友。
2022-04-07
隨著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引進大量電子零組件供應商,加上這波車用晶片大缺貨,也使得台灣廠商在車用電子領域大有斬獲,國內二極體業著包括強茂、台半、德微、朋程等皆同步看好整體市況前景。
2022-04-07
路透引述兩名知情人士報導,作為關鍵礦物戰略的一部分,加拿大聯邦政府計劃投入 20 億加幣 (約 16 億美元) 資金,加速國內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的礦物開採和加工作業。
2022-04-05
外電報導,日產汽車(7201 JP)週五公布了自家層壓固態電池的原型工廠,公司計畫將該電池產品於2028年帶入市場。
2022-04-08
交通部加速2030年客運公車將全面電動化。據交通部估計,十年推動期間可帶動國內產值1,700億元效益,並提供56,000個就業機會,未來市區巴士加速電動化,對車王電集團轄下的華德動能、成運汽車及鴻海等電動巴士製造商,受惠將很大。
2022-04-06
華新於12日董事會通過與產業龍頭青山集團攜手進軍印尼,跨足全球最大鎳礦開發,透過此冰鎳布局,進一步擴大電動車、儲能領域,推升華新股價大漲,今天開高走高盤中攻頂創下歷史新高價。
2022-04-13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爆發,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又猛又急,電池材料的生態系也出現了新變化,原本特斯拉只採用鋰三元,2020年突然宣布平價電動車Model 3導入磷酸鋰鐵電池,去年更宣布要擴大執行範圍,之後Model 3、Model Y標準續航(Standard Range)車型均將改換為鋰鐵電池,這個舉動,也讓國內積極切入電動車的台塑、鴻海兩大集團在電池材料押注了鋰鐵。
2022-04-07
裕隆於本月13日舉行線上法人說明會,副總經理李建輝表示,納智捷委託鴻華先進(MIH)合作開發的第一款電動休旅車Model C,預計明年下半年推出。
2022-04-13
保時捷計畫將處於閒置狀態的電動車電力逆向送回公共電網,讓電動車成為「行動式發電廠」。在與電網營運公司TransnetBW,以及及顧問公司Intelligent Energy System Services (IE2S)共同執行的擬真先導測試中,證實可將電力儲存於智慧電動車的高電壓電池,並且在必要時將電力逆向送回公共電網,藉此達到電力平衡。
2022-04-13
聚醯亞胺薄膜(Polyimide Film,PI)大廠達邁第一季營運逆勢創歷史次高,且3月營收還創下新高水準,達邁今年持續加強非手機軟板市場擴張,尤其是電動車領域,市場需求持續成長,且達邁的滲透率仍低,未來仍有成長空間。
2022-04-13
美股上市的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12日宣佈,正式參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 ( Singapore’s Land Transport Authority, LTA ) 對電動車能源補充技術參考標準 ( TR25 ) 的制定,主要聚焦在電動二輪車的電池交換技術。
2022-04-13
集結眾多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聚落,台中電動車產業鏈儼然成形。尤其車王電與華德中港新廠,訂於第二季投產電動巴士與底盤三電,可進一步擴大建構台中電動車產業供應鏈規模。
2022-04-13
鴻海旗下富智康表示,全球半導體電子供應鏈中斷情況,要到下半年才有機會緩解,電子元件價漲訂單延長狀況將持續;海外市場富智康看好北美業務成長,受惠電動車和當地製造。
2022-04-14
鑫創電子成功地在歐美等重要的市場開疆闢地。與法國NAVYA公司共同合作的無人自駕巴士系統,成功進入高階自駕車載系統的應用領域,也持續助長鑫創電子營運的穩定獲利。
2022-04-14
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 Motor Co)營運長Jose Munoz於4月13日在紐約國際車展上表示,現代將在美國打造電動車(EV)、電池組裝廠,今年內可望敲定新廠地點。
2022-04-14
推遲了兩年的紐約國際車展(New York International Auto Show),將再度回歸賈維茨中心(Javits Center)。紐約州長霍楚4月13日為車展揭開序幕,宣布打造全州高速充電站網路,推廣電動車。
2022-04-14
Nissan 發表最新電池技術,由橫濱新產線生產最新車用固態電池,希望 2028 年推出第一款全固態電池車。Nissan 準備 2024 年建成測試生產線,著手研究生產原型電池材料、設計和製程。
2022-04-12
20年後再也買不到Honda的汽油車!Honda將在電動車市場投入5兆日圓,積極開發純電動車,預計在2030年發行30款新型電動車。
2022-04-14
研華14日宣布與彩碤新能源簽屬合作意向書,攜手打造全台首輛自製氫能源電動巴士。彩碤新能源董事長鄭英豪表示,氫能電巴為大型電動公共巴士的終極產品,將共同打造適合台灣的第一輛氫能電巴。董事長鄭英豪表示,預計2022年底完成全台首輛氫能電巴,未來將共同行銷推廣全球,以響應全球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2022-04-15
日本經濟產業省為加速推動全固態電池研發腳步,決定支援本田 (Honda) 和日產 (Nissan) 等企業進行的相關研究,將從脫碳研究開發用途的 2 兆日圓基金中提撥約 1,510 億日圓。
2022-04-19
受到美國政府的170億美元政策鼓舞,掀起電池產業的投資熱潮,近年來美國最大的私人持股公司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已成為電池產業最大的投資者之一。
2022-04-20
士林電機總經理謝漢章今天表示,士電規劃經營充電站,今年底將設獨立充電站公司,士電將推出電動車馬達、控制器、齒輪箱三合一模組,電動機車已開始貢獻業績。士電也積極布局太陽能、風電、綠能電廠,士電規劃到2030年,綠電使用比重要達到10%至15%。
2022-04-20
威剛科技集團研發的「金卡多」電動三輪車,正式交車給嘉里大榮物流車隊,成為新一代宅配物流車隊車款,外界期待這台造型獨特的多元電動機車即將上路在大街小巷。
2022-04-20
公信電子深耕電動車產業多年,與專業廠商進行深度整合,從車載系統、BCM(車身控制器)延伸到動力系統,包含四電系統(電子、電池、電機、電控)、VCU(整車控制器)、底盤系統等,參展2022「AMPA台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及車用電子展」獲各界矚目。
2022-04-21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於美股 4 月 20 日收盤後公布財報,除了財報展望佳外,對於未來的交車量也有樂觀預期,而國內也已有不少廠商切入特斯拉以及傳統車廠電動車的供應鏈,隨電動車滲透率日增,電動車相關產品的出貨量也逐漸提升。
2022-04-21
鋰電池是目前全球各大汽車集團偏愛的主流電池配方,但層出不窮的電動車火燒車事件卻讓大家很頭疼。固態電池解決了當前困擾鋰電池,尤其是動力電池產業的兩大根本痛點:安全問題和能量密度
2022-04-23
電動車被視為未來主要趨勢,不只電子廠紛紛布局相關商機外,傳產大廠如中鋼 、華新 等也積極搶進,尤其鎖定電池、馬達等關鍵原材料,不只迎接電動車浪潮,並降低傳統產品景氣循環影響,未來也能以此基礎延伸至更多應用。
2022-04-24
一輛電動巴士的造價大約1000萬元,台灣電動巴士市場就高達幾十億元,現在各家業者都在積極搶攻這塊大餅,包括由鴻海集團領軍的MIH商用車聯盟,還有唐榮車輛、大同等等集結的廠商。
2022-04-24
相對於電動車來說,儲能系統有很多不同的電池選項,但鋰電池儲能系統能快速反應的優勢,對於參與電力系統仍為必要,在儲能市場的發展佔據一定的重要性。
2022-04-25
新加坡商亞斯銳能源公司在台成立的晟颺再生能源(股)公司,於今 26 日與電動機車大廠能海電能及台灣電動巴士大廠凱勝綠能簽訂電動機車充電椿資產、營業、買賣及合作契約書,三方將於3年內在全台,包含離島,建置超過7,000座電動機車快充式充電樁,總金額約新台幣20億元。
2022-04-26
美國電池新創企業 Soelect和樂天化學已簽下備忘錄,計劃攜手擴張 Soelect 的 LiX 鋰金屬陽極的生產規模,力拚在 2025 年之前,要讓目前 Soelect 所進行的測試生產,能正式跨入量產階段。
2022-04-26
近年來汽車產業邁入新世代,電動與自駕被視為汽車發展最重要的趨勢,看好電動車未來商機,三亞科技亦抓緊此商機,耕耘此市場,推出長條寬LCD螢幕,提供客戶設計開發巴士智慧駕駛座艙系統的螢幕需求。
2022-04-26
電動車新創 Lucid Motor 將出售高達十萬輛電動車,買家則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充電車採購案。
2022-04-26
位於桃園的輝能科技靠著一款充電手機殼,讓賓士、Gogoro紛紛上門尋求合作,背後究竟有何本事?
2022-04-27
鴻海擁有優異ICT垂直整合能力,而且生產基地遍及全球,借重這些能力,讓鴻華具有更多的產品類型供應力,也能有效降低電巴的製造成本,例如一台電巴的電池成本可能會占整車4、5成,但鴻華可將電池成本壓低至3成左右。
2022-04-28
華德母公司車王電子,鑽研車用電子、引擎電子等技術,已近30年時間,在關鍵零組件設計上有相當大的掌握力,無論是貨車、中巴、救護車等各種車型,華德都能協助設計。
2022-04-28
對2040年電動汽機車市售比為百分之百一事,立委認為,台灣不僅應要扶持電動車,更要培養國產電動車;經濟部承諾2030年的電動車,至少有五成將會是國產。
2022-04-29
為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加快電動車供應鏈的發展,拜登政府宣布啟動 31.6 億美元的車用鋰電池擴產計畫。
2022-05-03
網路資安解決方案領導廠商趨勢科技今天宣布成立車用資安新公司 VicOne,專注於協助電動車產業建構資安防護,更將全力協助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夥伴通過國際車廠所要求的車用資安規格,強化全球競爭力並攜手在未來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2022-05-04
由特斯拉前工程師創立的電池新創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本月3日宣布,該公司將在美國量產新一代電池材料,以降低成本、提高電動車行駛里程,並降低該產業對中國的依賴。
2022-05-04
佳必琪國際表示,該公司目前在電動車與汽車電子均有對應產品,是台灣極少數同時布局這兩類電壓需求差距極大領域的業者,此布局的用意在提供客戶完整產品。
2022-05-05
路透引述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公布的數據顯示,純電動車在歐盟轎車市占率達10%,超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8.9%。
2022-05-05
鴻海電動車合作夥伴Fisker宣布,近期訂單量較2月公布的數字暴增五成,並將持續推出新車款。
2022-05-06
鴻海公告,透過子公司再砸新台幣11.15億元,,轉增資電動車子公司Foxconn EV Technology Inc.,主要目的為長期投資。
2022-05-09
隨著既有汽車製造商將生產轉向電動車,以及新的製造商進入市場,電動車的普及率將繼續增加,這些是供應鏈裡企業的結構性增長動力。
2022-05-11
工研院今日宣布攜手國內廠商推出全台首輛超級電容儲能運輸車,透過石墨烯超級電容取代鉛酸電池,能大幅減少電動運輸車高達九成的充電時間,提升三成載運量,並能克服坡段行駛馬力不足的問題,是新一代革命性的綠色再生儲能載具方案。
2022-05-11
銷售成長、特斯拉上海廠復工、馬斯克訪印尼三利多加持 產業本季有望大復活 商機上看千億
2022-05-17
磷酸鐵鋰(LFP)正極材料商立凱電今年認證客戶數增至41家,因應市場需求,商業模式將從過去自主生產轉為授權技轉客戶量產,將扶植3至5家年產10萬噸以上製造商。
2022-05-17
根據調研機構Marklines、中汽協、乘聯會、東吳證券等統計全年預估值,大陸、美國、歐洲年成長可望達60%、100%、20%,且全球合計銷量有望逾950萬輛、年增長52%,電動車維持高成長可期。
2022-05-18
鴻海旗下鴻騰精密FIT日前與中國廣東東莞市林積為(LJV)實業投資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在車載資訊產品領域,攜手強攻電動車高速連接器市場。
2022-05-18
南韓汽車大廠現代(Hyundai)週三表示,計畫到2030年將投資21兆韓圜(165.4億美元,約新台幣5325億),以擴大在南韓的電動車業務,並開發相關技術。
2022-05-18
全球車用晶片龍頭日商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17日公告,將投資約900億日元(約新台幣206億元),重啟2014年關閉的山梨縣甲府工廠,重新投産車用功率半導體,目標在2024年打造300毫米(mm)功率半導體生產線,從2025年開始正式量産,把産能提高到兩倍。
2022-05-18
汽車零配件廠東陽董事長吳永豐表示,東陽積極布局電動車應用產品,研發電動車前欄整合「光元素」的智能光電加飾技術,以及真空3D透光膜材加飾技術。
2022-05-18
德州儀器(TI)憑藉20多年研發高壓系統隔離技術與積體電路(IC)的豐富經驗,今日推出全新固態繼電器系列,包含車規隔離式驅動器與開關,以業界領先的可靠性能提升電動車(EV)安全性。
2022-05-19
日本民間調查公司《富士經濟》(Fuji Keizai) 研究預估,鋰離子電池的全球市場規模到 2025 年將達到 12 兆 3315 億日圓 (約新台幣 2.85 兆元),比 2020 年增加 84%。
2022-05-19
國際鎳研究組織(INSG)報告表示,2022年全球鎳需求將繼續增長8.6%,並將首度突破300萬噸大關;全球鎳產量也預期將大幅增長達到年增18.2%,主要是受到印尼新增產能的帶動。
2022-05-19
根據企管顧問PwC(資誠)德國分公司發布針對德國交通運輸產業所撰擬之「電動巴士雷達」(E-bus Radar)分析報告,2021年累計電動巴士數量已達1,269輛,預示德國交通運輸或將迎來電動巴士的黃金十年。
2022-05-19
租賃三雄爭搶綠電商機,這場綠能大戰猶如兩大汽車集團在電動車的前哨戰,畢竟當電動車時代來臨時,有「電」說話才能大聲。
2022-05-14
銷售成長、特斯拉上海廠復工、馬斯克訪印尼三利多加持 產業本季有望大復活 商機上看千億
2022-05-19
合成樹脂特殊材料供應商長興表示,在節能、減排、減碳及智能製造趨勢下,下一步,因在電動車產業領域擴大應用,將帶動市場持續高成長。
2022-05-22
鴻海電動車邁大步,將擴大零組件出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定調,將以沖壓件、塑料件率先衝鋒。
2022-05-23
台灣業者在電動車供應鏈不僅已經陸續躋身為電控、電機、電池關鍵零組件重要供應商,更有從資通訊產業訓練出來的軟硬整合技術與供應鏈管理能力,都讓台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已經站在有利位置。
2022-05-25
台電公佈的電動車的新費率,將會讓基本電費變得便宜,而且在離峰時段充電,只要尖峰時間的 1/4 每度電費,車主約可省下75%的費用。
2022-05-25
為了因應政府往再生能源與綠電減排的政策目標,士電已經規劃切入包括綠電、與電動車等兩大領域,除強化在電動車驅動系統的開發之外,未來也將投入包括電動車充電樁與充電站的營運商角色
2022-05-25
電機大廠東元第2季智慧能源營收成長看佳,看好美國市場下半年出貨,估今年營運審慎樂觀。
2022-05-25
鴻海集團自行研發製造的電動巴士Model T已正式在台南上路!
2022-05-27
作為台灣電動大客車國家隊成員,以及「沙烏地願景2030」計畫的23家成員廠商之一,成運汽車將透過在沙烏地建立電動巴士生態鏈
2022-05-27
Polestar與StoreDot合作,企圖生產能夠在5分鐘內完成160公里續航里程的電動車電池。
2022-05-27
MOSFET廠富鼎(8261)為搶攻未來的電動車商機,目前正全力搶攻碳化矽(SiC)、超接合面(Super Junction)等新一代功率半導體技術。
2022-05-30
BMW 預計 2025 年首推 Neue Klasse 全新平台電動車,將由 3 系列純電車型打頭陣,亮點之一是會導入圓柱型電池,而中國電池大廠 CATL 寧德時代日前搶先爆料,對外確認雙方已簽屬協議,電池大單由它拿下。
2022-05-30
電動車、新能源車將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車市主流,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已經在全球扮演要角,未來,在華人新能源車市場,也將成關鍵角色,續迎新能源車黃金十年。
2022-05-30
德國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今起登場,東元集團(1504)除了特別展出T Power +、T Power 2in1及T Power 3in1三款電動車動力系統外,也攜手歐洲關係企業義大利減速機大廠Motovario S.p.A.,共同以「碳中和解決方案」、「智慧移動解決方案」、以及「智慧製造解決方案」3大主題盛大展出。
2022-05-30
上銀電動車產業佈局已有關鍵性突破,車用滾珠螺桿正與多家國際車廠合作,預計 2023 年起逐漸放量貢獻營收。
2022-05-30
相較中國、日韓等,台灣電池產業規模目前較不規模,在關鍵原料自主能力或是供應鏈掌握能力也是挑戰,因此業者也積極與國內廠商合作,建立在地供應鏈以及擴大產業規模。
2022-05-30
美國政府立下目標加速發展電動車後,各大車廠爭相擴大電動車產能,但在電動車銷售快速成長之際,充電站密度依舊偏低,因為地方政府至今還沒找到鼓勵民間企業鋪設充電站的適當方法。
2022-05-31
元創成功開發出汽、機車頭燈、日行燈、信號燈,也替自行車設計內崁式頭燈、方向燈及尾燈等各式燈具,並陸續完成產品規格驗證,通過車用照明設計及製造ISO9001:2015等驗證,並成為鴻華電動車巴士整組車燈的正式供應商夥伴
2022-05-31
寬能隙材料-碳化矽、氮化鎵因具備耐高溫、耐大電壓、低導通電阻特性,可廣泛應用於高功率、高頻和高溫電力電子系統,主要應用於電動車市場。
2022-06-09
Electreon與 NextEnergy 和 Jacobs Engineering Group 等合作,計畫長度約 1 英里(約 1.6 公里)道路達到動態和靜態電動車無線充電技術。
2022-06-11
此技術透過將太陽能板、電池儲能系統和在地微電網加以整合,並將能源匯集在一起,就能建置「虛擬發電廠」。將能源傳輸給建物或電網,是一種雙向饋電技術。
2022-06-12
台電推出電動車專用電價電表,加離峰時間拉長到18小時,希望能提高誘因,也希望引導用戶將充電時間分配到離峰時間,真正達到減碳效果。
2022-06-13
印尼政府正在推動機車市場電動化,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1300萬輛上路,並替電動車研擬電費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以推動其政策。
2022-06-14
鴻海將在高雄橋頭科學園區,舉行「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動土典禮,結合負極電池材料廠中碳、榮炭、碩禾技術結晶,預計2023年推出首款電動巴士(E-BUS)車用動力電池。
2022-06-14
電動車打破傳統汽車供應鏈既有的模式,新的零組件及相關製程應用,台廠具備相當實力,綜觀電動車的供應鏈,電池更將會是市場成長力道最強的產品
2022-06-14
三陽工業積極佈局碳權與綠能市場,近期投資鋁電池能源事業,宣佈注資30億元於全球首家鋁電池商轉公司亞福儲能。
2022-06-14
經濟部宣布鬆綁法規,並重新盤點所屬單位業管場域,包含國營事業所轄場站、商業設施、會展中心、水利設施景點、工業區及科技產業園區等,經部業管場域設置充電樁目標量預計擴大至慢充365槍、快充302槍。
2022-06-15
電動車或車用電子未來一年或數年都會是和碩熱切期盼的項目,和碩在北美持續有好幾個案子在擴廠。
2022-06-16
電動車時代已然來臨,近年來全球新車研發日益重視「輕量化」,以符合各國逐步加嚴的節能減碳規範,全力發展輕量化汽車零件,積極響應,將可大啖環保造車與新源車輕量化的發展商機。
2022-06-20
瞄準電動車充電市場,泓德能源宣布子公司星舟快充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建置 120 kW 高功率的電動車快充站,提供 CCS1 與 CCS2 雙規格的槍頭,能夠符合各廠牌的電動車充電需求
2022-06-21
全球新冠疫情以及接續的俄烏戰爭在外部環境上帶給儲能產業面臨重大的壓力,此外,在電動車電池需求大增時,吸光了上游原物料,能源儲存產業也就面臨缺料的問題。
2022-06-21
光電案場經舉發有使用中國製太陽光電模組及電池者,將廢止同意備案及電業執照。
2022-06-20
東元與大同都將旗下馬達,針對不同電動載具生產一系列動力系統,包含電動馬達與驅動器,並陸續完成車輛路測,初期都先進軍國內電動巴士領域,提前卡位電動車市場。
2022-06-19
行競科技宣布與VNINES合作,由VNINES於越南導入行競科技的浸沒式冷卻電池技術,延伸應用至各種輕中重型載具。
2022-06-22
美國諮詢公司AlixPartners 22日在其年度汽車業界展望簡報表示,大多主要市場需求加速擴大,因此預估2028年之前EV占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將達33%、2035年之前將進一步擴大至54%。2021年EV占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不到8%、2022年第一季時為近10%。
2022-06-23
為了達到2050淨零目標,國發會日前公布2050淨零路徑,其中運輸部門要達到2040年市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
2022-06-22
華德動能母公司車王電位於台中港的智慧工廠,將於第四季啟動量產;未來,將以生態系統整合模式服務客戶,插旗全球電動巴士市場。
2022-06-23
格斯科技是國內鋰電池芯、模組產業新尖兵,2021年與桃園市政府簽署桃園航空城合作備忘錄(MOU),以世界級的研發能量與投資雄心,為桃園產業帶來大躍進。
2022-06-24
目前大型的儲能櫃雖然大多仰賴進口電池芯,但國內也已有約 10 家業者搶進,而大型集團業者包括台泥、台塑以及鴻海也有大規模的擴產動作
2022-06-24
台灣電動車銷量高速成長,今年新增電動車預估將達1.3萬輛新高、較去年倍增,電動車數量愈來愈多,對於充電設施的需求龐大,吸引各家業者爭相投入。
2022-06-27
電動車退役電池可轉售用於小型應用,例如儲存屋頂太陽能板的電力。多年來,汽車大廠和電力公司一直在嘗試更大規模的二次利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舊電池可用,這些計畫正在激增。
2022-06-27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幾個月來,從特斯拉到福特、通用、Rivian和Lucid,相繼調漲特定電動車款的售價。
2022-06-28
SC湛積韌體研發總監石穎哲表示,LSC湛積研發的平台可完善載具智慧電能化的四大基礎建設系統,讓電動載具的系統整合能夠達到最佳化。
2022-06-28
其中「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為政府在運輸領域努力的重點。而電動大客車有許多系統(或次系統)乃至整車之設計,與傳統大客車有所不同。
2022-06-28
TOYOTA及其子公司Woven Planet推出一款「氫能源電池原型」,長約40公分、直徑18公分,預計裝滿氫燃料之後將重達5公斤,預計能夠提供3.3kWH的能量
2022-06-29
車廠和科技業者想出了「充電道路」之構想,當安裝充電式底盤的車輛通過事先埋設的線圈上方,就可以用類似手機無線充電的原理,讓車輛一邊移動一邊充電。
2022-07-01
業界開始積極推動鈣鈦礦太陽能板的量產,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業內人士表示,預計鈣鈦礦太陽能板照射五小時即可發電 5 KW。
2022-07-01
台塑集團內在電池芯組成部分,從鋰鐵正極材料、電解液、鋰電銅箔、隔離膜用PP等,材料自製率已達70%以上,因此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打造台塑集團第一家電池芯廠,追求電池芯自製。
2022-07-05
卡車設計將在前100英里使用電池運行。然後,它的氫動力燃料電池系統將能繼續維持200英里的續航力,當電池耗盡時,該系統將自動開啟。也就是說卡車司機不必停車充電,也能繼續行駛。
2022-07-05
電動車的越南大廠越快(VinFast)宣布與固態電池業者輝能科技結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將共同合作開發次世代固態電池應用,提前部署固態電池供貨。
2022-07-13
經歷兩年籌備 UL Solutions 宣布,針對全球電動載具(e-mobility)及能源產業快速的發展需求,在台斥資建置全新、國際級的「UL Solutions 電動載具暨儲能測試實驗室」,正式啟動營運。
2022-07-13
福斯集團 (Volkswagen AG)宣布成立名為PowerCo的公司,將投入電池市場發展,除了將生產車用電池產品,更計畫延伸至儲電系統應用電池設計。
2022-07-10
淨零減排趨勢下,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電動車當道,台灣工具機業積極搶攻電動車市場客戶。
2022-07-11
疫情讓國旅增溫,遊客暴增,電動機車加速駛向離島,繼澎湖、金門、馬祖、小琉球及綠島後,交通部啟動「蘭嶼地區推動租賃機車電動化」計畫。
2022-07-11
東京美蓓亞三美株式會社旗下的艾普凌科有限公司推出了S-82B4/B5系列和S-82C4/C5系列4 /5節電池串聯用電池保護IC,具備溫度保護功能、業界最少的外部元件數量和業界最小等級的封裝 。
2022-07-12
散熱廠協禧布局車用領域大躍進,合作多年的韓系車用電池大廠,因優化產品、更改設計,推新款電池,協禧近期順利通過認證,有助明年出貨爆發性成長。
2022-07-13
全台有3座儲能系統案場設於花蓮,共能儲存約10.2MW的電量,其中美崙工業區的2座將在今年底正式上線,另1座則在光華工業區,預計明年初運轉。
2022-07-14
研究顯示Toyota就是固態電池領域的領導者,而率先獲得更優質科技的不會是純電車款,而是下一代的Prius油電混合動力車。
2022-07-15
工研院燃料電池與無人機的整合計畫與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中興電工、田屋科技、台灣希望創新、宇嘉通信、東元電機、新普科技、雷虎科技、鐙鋒綠能科技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等產研機構,籌組「燃料電池與無人機整合聯盟」
2022-07-20
承德科技,新推出節能型電池生產系統MCE A充放電測試平台。該平台採用創新機構設計,將設備體積大幅壓縮50%,讓客戶能夠在有限的廠區空間中,有效提升公司整體產能。
2022-07-20
越南最大民營企業Vingroup及其旗下電動車龍頭VinFast,舉行「2022台越電動車高峰論壇」,除希望加強台越電動車供應鏈生態系合作,VinFast也希望論壇後,吸引台灣電動車輔助產業廠商赴越南投資。
2022-07-28
越南企業集團 Vingroup和子公司VinFast陸續和台灣的輝能科技和英特爾多家科技公司取得合作,自我轉型為布局全球的電動車製造商,目標在六年內賣出100萬輛電動車。
2022-07-26
基於「樹造世界」核心理念,Stora Enso致力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Northvolt電池製造關注可再生能源和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2-07-27
柯達工程師發現 Wildcat 生產 Supercell 電池時的工程技術,與生產 35mm 底片時聚合物特別化學塗層製程類似。只需簡單重組,柯達就能將生產底片、價值 7,000 萬美元的器材活化再利用,生產電動車電池的材料。
2022-07-27
UL Solutions 電動載具暨儲能測試實驗室在臺灣正式營運,供電動車充電、儲能電池,以及電動自行車 3 大測試領域服務,能測試電動自行車整車及電池安全的服務中心。
2022-08-01
台塑最新發表電動車,使用磷酸鋰鐵電池,最長續航力可達1600公里,15~20分鐘即可充電完畢
2022-08-02
美國電動車公司aptera Motors創辦人Chris Anthony宣布,將與台塑新智能公司合作,開發新一代的車用磷酸鋰鐵電池。未來將由台塑新智能公司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公司,供應所需的太陽能電動車用電池。
2022-08-02
住友橡膠工業正在努力培育以從輪胎所取得的各種資料為基礎的新業務,將有助於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能源效率、道路管理。
2022-08-02
日本東北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針對作為次世代電池候補之一的鈉電池進行研究,研發出可降低成本並提升性能的手法,透過3D列印來製作負極材料讓離子容易通過。
2022-07-29
國產電動巴士關鍵駕駛輔助系統問世!工研院與電動巴士製造商創奕能源合作,研發國內大客車專用的車道維持輔助系統。
2022-08-07
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每次加氫氣卻只需幾分鐘,跟燃油車入油時間相若,不會影響商用車輛的營運效益。
2022-08-08
美國各大車商近日呼籲參院議員修改新的電動車稅收減免提案內容,不要強制要求一定比重的電池零件與關鍵材料須來自美國才能享有減稅優惠。
2022-08-08
輝能科技4日宣布,已正式成為美國先進動力電池聯盟(NAATBatt International, NAATBatt)白金會員,並參與未來即將召開的NAATBatt董事會。
2022-08-08
液流電池應用化學還原和氧化反應,透過幫浦讓釩離子電解液循環。液流電池更安全、壽命也更長,可使用20年以上;一般鋰電池只能使用10年。
2022-08-11
中興 iCharging 的三個站點分別設於內湖汙水處理廠、新生高架 (錦州民權)、新生高架 (長安南京) 等三處公有停車場內,充電樁陸續建設完成。
2022-08-12
桃園機場公司表示,未來各航廈間的交通連接,配合國家電動車發展政策,擬由現行的軌道系統評估改為電動巴士,目前規畫第二、第3航廈的連接交通先行。
2022-08-15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今天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提醒國道服務區充電樁建置應提高規格,跟上電動車發展趨勢,超前部署。
2022-08-16
研調機構預估,2030 年電動車(EV)占全球新車銷售量比重將超越內燃機車,且 2035 年全球 EV 銷售量有望較 2021 年跳增 11 倍,占整體新車銷售量比重將過半(超過 50%)。
2022-08-16
鴻海推動的MIH開放電動車聯盟(MIH Consortium)今天宣布,兩名國際專家擔任MIH會策顧問(Advisors to the Board),有助MIH在美國電動車市場布局。
2022-08-17
關西、泰安、仁德、蘇澳等四個服務區已公告招標新設電動車充電樁,此案預定9月5日截止投件。
2022-08-20
車輛中心(ARTC)試車場的管理團隊遠赴歐洲,至匈牙利ZalaZONE試車場與德國CARISSMA研究中心,考察國際指標性的智慧車輛測試驗證機構與學術研究單位,並與當地專業技術人員及專家學者深入交流,瞭解國際智慧車輛驗證與測試設施環境的規。
2022-08-22
李清華研發廢車用鋰電池回收技術,相關成果連續兩年在韓國世界創新發明大賽勇奪金牌
2022-08-22
澳洲金融機構Bank Australia近日宣佈,自2025年起,不再受理民眾購買燃油車時申辦車貸,以鼓勵更多人改買電動車、擴大該國電動車普及率
2022-08-22
澳洲研究人員2020年開發出一款續航力超強的鋰硫電池,相較於現行的鋰電池,這款新型電池號稱充一次電,智慧型手機就可以使用5天、電動汽車更可以行駛近1000公里才需要換電。
2022-08-23
Toyota 雖然在去年底公布龐大的電動車計畫,但北美銷售執行副總裁 Jack Hollis 近日指出,現階段要全面推廣電動車仍為時過早,反倒是 Hybrid 混合動力在短期內才是主力。
2022-08-23
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00億美元,需求量將超過3.5TWh。
2022-08-29
25號領先全球第一個宣布2035年,也就是13年後,加州將全面禁止銷售燃油車,全面進入電動車時代。
2022-08-26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計劃斥資40億美元在美國再建一座電動車電池工廠,目的在於提高產能並滿足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等客戶不斷增長的電池需求。
2022-08-27
南韓媒體報導,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日益以國家力量支持境內的電動車與電動車電池產業發展,將對南韓相關業者造成壓力,促使南韓汽車業人士希望政府能夠調整相關產業的補貼政策。
2022-08-29
《彭博社》報導,小米正與北京汽車集團洽談合作生產電動車。
2022-08-26
日本汽車巨頭本田技研工業(Honda Motor)和韓國電池製造商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今天宣布成立合資企業,並將投資44億美元,在美國設立電動車電池廠。
2022-08-29
響應淨零碳排,位於台東的中興加油站是台糖首座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服務站,今天正式啟用。台糖後續將有11個加油站建置充電樁,橫跨8處行政區,成為多元能源供應者。
2022-08-31
鴻海和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打造首款電動車(EV)原型車——Model C。是第一台由鴻海以過去數十年電子代工經驗,將汽車利用標準化、模組化和平台式量產的EV。鴻海在EV領域階段性任務成功,更重要的是向外界傳達台灣電動車工業邁出重要一步。
2022-09-01
研調機構DIGITIMES Research今天指出,中企於電動車供應鏈布局完整,全球電池大廠未來5年擴產積極,而台廠生產電池正極材料上游原料硫酸鎳,重要原料鎳價明年可望回到起漲點。
2022-09-02
台勵福集團,在鈑金設備領域深耕30年,在2022台灣鈑金雷射應用展上,將展出TBC1400自動多邊折彎機、鋰電池自動智慧雷銲生產線、AT6012F光纖雷射切管機及全罩型光纖雷射切割機等設備
2022-09-03
寧德時代在今年6月發表麒麟電池可以輕鬆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近日更與當地新創電動車品牌極氪達成協議,公佈了首輛採用麒麟電池的新車極氪009,而極氪001也將成為第1輛搭載麒麟電池、且續航力達1,000公里的電動車。
2022-09-04
歐盟加速推廣再生能源製造氫能源,以代替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5月18日宣布新的2030年氫能源生產目標,從560萬噸倍增到1,000萬噸以上,至於活用這些氫能源的主要方式,則是燃料電池(FC),包括燃料電池動力交通工具,以及代替火力發電廠的燃料電池發電廠。
2022-09-06
最近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有一篇文章指出,已經有許多商業設施在使用那些二手電池,或是很快也會轉向採用;其中有一些是小規模的家庭或小型建築配置,其他的則是支援更大規模的辦公室、工廠、購物中心或者社區。
2022-09-08
由於電動車成趨勢,經濟部鎖定10加1關鍵零組件與系統強化升級,研發補助經費最高50%,鼓勵產業針對關鍵零件開發,達到Tier1(一階)供應商水平。經濟部初期可動用預算約3億元,若試水溫成果好,可望加碼爭取更多經費。
2022-09-11
據韓媒Businesskorea 2月報道,通用汽車總裁Mary Barra表示,公司和LG能源合資企業Ultium Cells將於2022年上半年公開在美國第四家電池工廠的選址。
2022-09-12
陶瓷燃料電池(SOFC),也被稱作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其原理是利用電化學反應,將燃料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系統。
2022-09-14
公信電子(Clientron)展示電動車的電子與電控整合系統;聚焦5G電動巴士智慧駕駛座艙、車身控制器(BCM)、行車安全整合系統以及智慧車聯網等領域應用,並分享今年參與全台首部智慧零售電動車的開發過程。
2022-09-15
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由於全球狂掀電動車風潮,奠定電車產業長多趨勢的確立,近日納智捷n⁷線上預訂盛況,市場關注MIH相關概念股後期漲勢的想像空間。
2022-09-16
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不僅包括電池的量產,還包括上游產業鏈的建成。而在寧德時代預計於明年投產的鈉離子電池中,既有用於電動汽車的鈉離子動力電池,也有用於儲能電站的鈉離子儲能電池。
2022-09-18
台泥集團子公司NHOA旗下、專責發展電動車快充基礎設施的Atlante Co.宣布,取得「歐洲設施連接基金」(CEF Fund)2270萬歐元(約新台幣7.1億元)的資助計畫,將在歐洲四國建置215個電動車快速充電站,未來充電站將與國家電網整合,打造全球最大的虛擬電廠之一。
2022-09-19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將在明年升級Model 3和Model Y兩款暢銷車的電池,部分車型採用4680電池,部分採用比亞迪所供應的刀片電池。
2022-09-19
經濟部技術處表示,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TARC)取得新南向三大重要成果,首先是進軍泰國曼谷舉行「2022 台灣車輛國際論壇」;其次,國產電動巴士以量產規模正式外銷泰國。最後則是攜手泰方合作落成東協最大規模鋰電池廠。
2022-09-20
永光(1711)、三福化(4755)策略布局加速推展,其中,永光電動車關鍵黃光製程材料已通過IATF 16949全球汽車產業品質管理系統驗證,正式供貨IGBT指標廠商,封測材料PSPI也順利導入車載供應鏈。
2022-09-22
為達淨零碳排政策目標,政院擬投838億元推公務車電動化,國內唯一同時生產電動機車與電動商用車的中華汽車(2204),及明年底將推首款納智捷n7電動車的裕隆汽車(2201)可望受惠。
2022-09-22
國內太陽能電池和模組大廠元晶決定再擴增大尺寸M10太陽能電池產能。元晶是國內布局大尺寸太陽能電池和模組最積極廠商,目前大尺寸的產能包括 M6(166mm)、M10(188mm)已近800MW(百萬瓦)。
2022-09-22
Hyundai 集團舉辦「Unlock the Software Age」的全球線上研討會,表示集團將會強化自動駕駛與新世代電動車軟體發展,包含了 CCS (Connected Car Services)、ccOS (Connected Car Operating System) 等車輛資訊溝通系統。除此之外,Hyundai 集團也公布將會推出新世代電動車平臺,分別是 eM 與 eS 兩種平臺,預計在 2025 年時就會有實際產品亮相。
2022-10-12
為降低碳排及改善空汙,今年6月起民眾淘汰老舊機車且換購電動機車,可獲環保署發放的「溫室氣體減量效益」憑證,被視為「碳權」且可買賣。環保署研擬放寬老舊機車出廠年限,並考慮老舊汽車換購電動汽車或油電混合車也可獲憑證,最快明年上路。
2022-10-13
台灣電動機車龍頭廠商Gogoro除了展開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宣布騎到飽資費方案即將在2023年退場外,Gogoro Network更宣布,持續擴大與台灣中油的合作,預計2022年底前新增136個全新站點,其中自台東市區經沿海公路往花蓮方向的3個GoStation已經正式上線,宣告達到串聯環島經典旅遊路線花東台11線的里程碑。
2022-10-14
台中市政府宣布採用150台宏佳騰智慧電車Ai-1 More加入環保局執勤行列;Ai-1 More以高辨識度外觀結合優異騎乘性能。活動由市長盧秀燕主持;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宏佳騰智慧電車品牌發展部經理鍾亞成、營運中心經理陳永凱等貴賓亦到場參與見證。
2022-10-15
據《第一財經》報導,寶馬中國表示,牛津工廠將暫停電動車生產,但不會停止生產MINI車型,該公司確定與長城汽車合作的光束汽車將生產純電動MINI。
2022-10-16
液流電池壽命長、便於組合跟擴展,可以儲存 1~20 小時的電力,中國釩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商大連融科儲能更已在中國遼寧建置世界最大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儲能廠,預計將在 10 月開始營運。
2022-10-03
台達今(6)日宣布旗下 DeltaGrid® EVM 電動車充電管理系統已導入台灣超過一百個社區住宅,成功打造電動車充電友善環境。
2022-10-06
MOSFET 技術集成電路設計之先驅廠商力士(923)今(7)日公布2022年9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7,009萬元,較上月減少2.1%。累計2022年前三季合併營收達8.8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並較去年同期成長6.18%。
2022-10-07
亞馬遜週一(10 日)宣布,未來五年將投資超過 10 億歐元,用於歐洲電動貨車、卡車和低排放包裹中心,加速實現凈零碳目標;同時打算刺激運輸業創新,為電動車提供更多公共充電站。
2022-10-10
士電(1503)、華城(1519)及中興電(1513)等機電大廠,搶先布局電動車運營及建置充電樁。士電19日宣布與和泰車集團合資,設立充電服務公司「充壩」預計11月底上路,初期布建電動車充電營運(CPO),未來不排除進軍MSP營運。
2022-10-20
全球電動車市場商機日益火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電動車最重要的三大關鍵零組件分別是車殼、電池與動力總成。其中,車殼必須輕量化,而且同時還要兼顧可靠性,因此技術門檻絲毫不亞於其他零組件。
2022-10-24
經濟部宣布,康舒將技轉工研院技術以開發「碳化矽動力馬達驅控器」,工研院與康舒簽約的產研合作專案金額為4,400萬元,另外,康舒與特斯拉車用馬達夥伴富田電機、達信綠能共同開發電動車六合一碳化矽動力系統「下世代EV整合型動力系統技術開發計畫」,亦獲經濟部補助,希望藉此帶動台灣廠商由車用零組件廠商、升級至電動車第一級供應鏈。
2022-10-26
經濟部協助車輛中心與美國 OPTIMAL 集團合資成立的「優車智能」(OPTIMAL-IM)26 日揭牌營運,成為台灣法人研究機構與美國的首個自駕系統商業合作案,未來將布局自駕車市場,搶攻美國智慧電動校車商機。
2022-10-27
淨零碳排熱潮帶動下,全球車廠加速電動車發展,也為相關供應鏈業者帶來契機。雖然近期市場對電動車發展開始有些雜音,但台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認為,電動車是全球發展趨勢,在市場需求持續帶動下,台達電2022年電動車已經開始放量,對營收貢獻也逐步展開;而隨著客戶成長,預期2023年台達電的電動車事業可以開始貢獻獲利。
2022-10-31
由鴻海領頭的 MIH 電動車聯盟近年來備受關注,為更符合 MIH 願景與發展,新成立「全球通信研擬小組」(Global Connectivity Interest Group),並由創未來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王毓駒博士擔任首位聯合主席,將從創未來擅長的低軌衛星通訊角度切入,帶領該小組提出未來應用在 MIH 平台的全球通信技術架構和解決方案。
2022-11-01
中興電積極發展氫能源車;中興電董事長江義福在中興電與台苯簽訂餘氫發電合作意向書記者會中指出,中興電已在華亞科學園區承租超過4,000坪土地用來生產氫能源汽機車,初估明年二、三、四輪低功率氫燃料電池汽機車將陸續進入量產階段,在相關認證通過後,將積極搶攻東南亞、印度等市場。
2022-11-03
金門跨海大橋日前風光通車,串連大、小金門完整生活圈。同時,為了完善「金門低碳島計畫」願景,特爾電力與金門縣府攜手推動綠能建設,設置1樁2槍100kW的CCS1電動巴士充電設備,成為金門發展低碳島的最有力後盾。
2022-11-04
檸檬動能表示公司的智能充電站有三大優勢,第一是預約功能,讓會員享有VIP的尊榮服務;第二是提供多功能複合式的充電場域,在享受休閒、購物、運動的同時,又可以為愛車充滿電;第三是結合多家會員機制,享受異業結盟的優惠折扣。
2022-11-04
隨著航空業優先考慮減輕營運的碳足跡,這項新服務有助提高機場電池供電支援設備的安全性。應用安全科學的全球領導者 UL Solutions 今天推出一項新服務,用於評估鋰離子電池供電的航空地勤支援設備是否符合 UL 5840:2022,即電池供電的航空地勤支援設備電氣系統標準。
2022-11-07
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集團旗下設立於美國的飛行車公司Supernal,日前宣布將攜手航太科技供應商Honeywell International,共同研發將Honeywell的駕駛系統Anthem,整合至Supernal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的航空電子設備系統。
2022-11-07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大力支持的MIH電動車聯盟,,首度釋出3人座小型電動概念車Project X計畫,新車類似樂高概念,將從3人小車開始做起,電池部分將會結盟Gogoro把換電電池加入新車中,預計最快明年底亮相,鎖定東南亞、印度與日本市場,定價將低於2萬美元。
2022-11-08
達爾科技董事長盧克修今天表示,電動車最重要的環節是動力系統,因為有很多供應鏈都在台灣,台灣將有很大發展機會。
第2屆成大電機論壇在成大自強校區電機系館舉行,主題為「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與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在電動車產業的應用」。
2022-11-10
全球知名車用鋰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於上週宣佈,已與日本 Daihatsu 大發工業完成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日後雙方將針對電池供應及電池技術兩方面議題進行合作。
2022-11-14
三元與鈦酸鋰(LTO)電池芯技術商格斯科技,今日宣布與歐洲頂規電動車電池研發公司 InoBat Auto 進行跨國策略合作,格斯將透過最新產房產能滿足 InoBat 訂單需求。
2022-11-15
今年鴻海科技日亮相的跨界休旅車Model B,鎖定年輕首購族,預計價格有望比Model C更親民,不過詳細定價仍以客戶公佈為主。
2022-11-17
鴻海 (2317-TW) 及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合資的電動車品牌 CEER 今 (17) 日宣布,將由 James DeLuca 出任公司執行長,James DeLuca 除了是前 Vinfast 執行長外,也曾在通用汽車擔任高階主管。
2022-11-17
美國通用汽車(GM)週四宣布,集團在北美的電動車業務,2025年產量預計超過100萬輛,屆時可望有利可圖。
2022-11-18
電動車,儼然成為當今最環保的交通工具,只是充電的便利性,卻一直是最大挑戰。新加坡有汽車公司和電池製造商合作,推出移動式充電服務,只要充10分鐘電,就能讓車子多跑30公里。
2022-11-20
馬自達汽車在周二公布了一項106億美元的汽車電動化的支出計畫,並指出公司可能考慮投資於電池的生產。馬自達還將電動車(EV)銷售占比目標,提高到2030年達到全球銷售的4成。
2022-11-22
鴻海今天傍晚公告,子公司Foxconn EV Technology Inc.再注資33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0.2億元),給Foxconn EV System LLC,持股比例維持100%。鴻海指出,主要目的為長期投資。
2022-12-09
為加速運具電動化發展,傳出經濟工業局電動機車補助將不會退場,從目前每輛補助5,100至7,000元範圍,再爭取補助4到5年,工業局發言人楊志清受訪證實:「 有規劃、爭取中,希望能夠爭取(補助)無縫接軌。 」
2022-11-29
電動自行車今天起變更名稱為微型電動二輪車,且需投保、掛牌才可上路,屏東縣機車族多,縣警局提醒民眾將加強攔查取締外
2022-11-30
不用駕照、免掛牌照、最快行駛速度低於每小時25公里且車重低於40公斤(不含電池)的電動自行車,漸漸成為二輪電動車的模糊地帶,甚至沒戴安全帽在路上任意行走的狀況比比皆是。因此,電動自行車納入道路行駛規範是絕對有必要的!
2022-11-30
Airbus 今天發表了正在開發一具氫燃料電池螺旋槳引擎。和勞斯萊斯的氫氣引擎是直接燃燒氫氣不同,Airbus 的設計是氫氣透過燃料電池來發電,再以電動馬達驅動螺旋槳。
2022-12-01
能元科技終於在今(2022)年轉虧為盈。而日前能元已經和英國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 VX4)公司Vertical Aerospace,攜手研發下世代空中電動飛行器,成為產業界矚目焦點。
2022-12-02
通用汽車 (GM-US) 和南韓 LG Energy Solution 周五 (2 日) 宣布將對田納西州的合資電池廠「Ultium Cells LLC」追加投資 2.75 億美元,以期提高產量 40% 以上。
2022-12-03
Uplus擁有特殊的綠色經濟創新發展模式,以優於業界的低碳製程為開端,帶來節能減碳的綠色效益,並在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可回收並應用於其他產業,再造產品第二春,落實永續循環
2022-12-08
美國能源部周一(12 日)表示,已敲定向通用汽車和 LG 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的合資企業「Ultium Cells」提供 25 億美元低息貸款。
2022-12-12
儲能系統、電池模組大廠天宇工業宣布,與專業電力能源設備廠樂事綠能於台南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符合消防安全指引的儲能貨櫃系統產品,提供AFC、太陽能、漁電共生等再生能源市場。
2022-12-13
恩智浦半導體宣布與台達電簽署合作備忘錄,提升在電動車車載充電器(OBCM)、高壓直流電轉換器(DC/DC Converter)、馬達驅動器(Traction Inverter)等產品效率、功率密度及系統整合能力。
2022-12-13
加州能源委員會周三批准一項規模達29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以加快該州在2025年廣設電動車充電樁和氫氣加氣設施的目標。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