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全力發展電動車新事業,在2020年的科技日上宣布成立MIH電動車聯盟,無論有無汽車背景都能夠加入,廠商想切入電動車商機不再難如登天。
MIH其實有兩種,其中「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是由鴻海與裕隆合資的子公司──鴻華所有;「MIH聯盟」雖然是由鴻海所推動,但未來將獨立運作,成立目的在於讓各個領域的軟硬體合作夥伴,以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為基礎,共同發展電動車標準。
而2022年首次的MIH聯盟會員活動於今(25)日正式登場,公布了各會員未來產品的規劃與想法,電動休旅車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也將在各地展開招商大會,全力朝大規模量產衝刺。
▲2022年首次的MIH聯盟會員活動,於南港瓶蓋工廠登場。
電動車供應鏈成形,將啟動招商大會
「轉型電動車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契機,」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談到,電動車將迎來爆炸性的成長,現在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分享,聯盟成員的背景多元,會透過分組方式,讓同類別的廠商一起討論、合作,像是自動駕駛、底盤、懸吊系統都各自分為一組,彼此共用資源,不浪費重複開發的成本。當技術開發出來後,也可以分享共用,想開發電動車的廠商,就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把車子做出來。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認為:「轉型電動車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契機。」
經過一年的運作,現在已經發展出自動駕駛、資訊安全、電子電氣架構等16個工作小組,朝向標準化與模組化方式發展,逐漸有了整車的雛形。下一步將積極整合MIH會員的實力、搭建鴻海電動車供應鏈。
今年的重點是鴻海會發表電動車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簡單來說,就是設計出不同車款(如:休旅車、轎車)的電動車系統技術藍圖,讓想要做電動車的廠商,可以以此架構為基礎,快速生產出一款電動車。
同時,鴻海會在各地展開電動休旅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的招商大會,今年底還會有驅動線控(Drive by wire)API開發的Level 2和Level 4自動駕駛參考設計等工作小組成果的重大發表。
▲電動休旅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將於各地展開招商大會。
MIH聯盟預計在2023至2024年,會做好進入市場的準備,並於2025年發揮聯盟效應,擴大出海口。所以,如何更有效的整合好重要夥伴與資源,並攜手發展出電動車參考設計,將會是今年非常重要的課題。
鴻海合資公司成立,瞄準東協市場
此外,海外的合作夥伴也有許多新進展,鴻海日前收購美國電動汽車汽車製造商Lordstown位於俄亥俄州的工廠。
Lordstown Motors總裁Edward Hightower表示:「我們對與鴻海的合作感到非常興奮,在汽車開發、採購和製造等方方面面,皆產生巨大的合作效應。而在MIH平台上開發全新產品,通過共享關鍵零組件、共享車輛架構、和共享工程化來進一步擴大規模效應。」
泰國市值第一的PTT集團旗下電動車公司Arun Plus,與鴻海的合資公司Horizon Plus已正式成立,未來將提供代工製造服務,給到泰國和東協ASEAN市場的主機廠和品牌客戶。
PTT執行副總裁Ekachai Yimsakul談到:「一切準備就緒!與鴻海的合作是個完美的結合,除了上游一體化之外,還能做到下游一體化,我們相信可以為客戶大量縮短開發時間和降低成本,並且最終為電動汽車的終端用戶帶來好處。」
與鴻海合作、剛開放新車訂購的Fisker也向夥伴們宣示「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時候到了!」美國Fisker Inc.董事長兼執行長Henrick Fisker說到,「對於能為這世界帶來全新的移動模式我們無比興奮。不過為了這一切,我們需要志同道合、能有不同思維以及想要顛覆這個幾乎是世上最古老行業的人,一同參與見證這巨大的機會,很榮幸和富士康劉董事長有志一同。」
鄭顯聰:未來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地位難撼動
劉揚偉強調,雖然MIH聯盟是由鴻海所創立的,不過這個聯盟更是一個所有會員群策群力的創新平台,「立足台灣,走向世界,鴻海與會員們的合作才剛剛開始。」
MIH執行長鄭顯聰則表示,在未來的電動車供應鏈上,台灣不但將扮演著連結中國與海外的最佳中繼站,而且在電子元件與新創、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有難以撼動的地位。
除此之外,台灣在扁平化與透明度上表現優異,在與Tier 1、2、3供應商的協作上,具備更自由的靈活度,而在半導體與EV等領域,未來將難以被國際市場忽視。因此,MIH 的目的就是建立電動車開放標準及供應鏈,讓會員自由選擇與不同業者合作,提升速度及降低成本。
責任編輯:錢玉紘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 BUSINESS NEXT,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8276/mih-consortiu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