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非常看好台灣開發電動巴士,希望能將電動巴士推廣出去。(圖/鴻海提供)

 

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預估規模達六千億美元、車輛數達兩千萬台,以ICT產業起家的鴻海科技集團也踏入這個領域,為拿下5%市佔率,目前已搶得先機,與70多年造車經驗的裕隆結盟,壯大陣容,進軍電動車市場。

 

鴻海發起成立電動車開放平台MIH聯盟,開放全球產業夥伴加入,至今已有超過2000家廠商會員,連結上下游產業鏈,建立產業生態圈。鴻海透過MIH平台能打開台灣電動車產業的出海口,以「標準化、模組化、平台化」,加速產製速度、降低開發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讓MIH聯盟成員能做大生意。這次我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對談,探究台灣在未來電動車領域的發展與世界技術地位。

 

跨足電動車市場 導入開放平台

 

劉揚偉:鴻海與裕隆合作創立鴻華先進科技,提出「MIH」理念,分別是極簡(Minimalism)、本質(Intrinsic)、和諧(Harmonic)。因為我們發現,電動車開發成本昂貴且耗時太長,大概要投入一百到兩百億新台幣資金,開發時程大概也要三到四年,所以我們思考如何利用鴻海在ICT產業的經驗,打造一個標準化、模組化的開放平台,來縮短開發時程及降低成本。

 

MIH成立過程中,我們頻繁與行政院、交通部溝通討論;外界也有很多期許,希望MIH聯盟可以成為中立組織,為加入的成員帶來實質幫助。MIH聯盟成立以來,已在今年七月從鴻海獨立,成為一個公正超然的非營利組織,鴻海也持續開闢全球出海口與會員共享,2020年有許多進展,包括跟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等簽訂合作協議,帶領台灣隊躋身「一級玩家」。

 

改變產業線性供應鏈 轉型共好需取得信任

 

林佳龍:鴻海的組織經營創新是共好模式。台灣人給世界的禮物就是供應鏈服務,台灣很有優勢,但過去的線性供應受制於人,在數位經濟時代,很多傳統產業因為競爭激烈,附加價值越來越低,像手機、汽車產業,其實已經遇到瓶頸。產業必須要跨業轉型,卻沒有空間,而MIH搭建了平台讓大家參與,抓對時機,號召大家嘗試。

 

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過程,要有聯合艦隊、領頭羊,才能共好。這個共創基礎讓我想到宏碁施振榮董事長所講的「王道精神」,他也提出矩陣創新、跨域合作,看哪些產業或產品結合,能開拓出矩陣空間,大家可以找到適當的位置發揮。期待台灣在全球有新的角色,我非常高興MIH捷足先登,是好的開始。

 

劉揚偉:籌組MIH聯盟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取得傳統車廠和ICT同業的信任。

 

我們在和傳統車廠溝通時,最常聽到:「你們不了解,你們不懂」,剛開始大家都不相信,必須不斷溝通,讓業者知道MIH是一種突破性做法,而鴻海可以帶領大家做到。

 

其實台灣的產業能力有目共睹,只要能號召各方,放對位置就可以做到,這也是MIH聯盟有超過2000家會員參與的重要原因。

 

2030年大型車電動化 鴻海助交通轉型

 

林佳龍:兩年前我開始推動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目標是2030年台灣所有大客車,都要轉型成電動巴士、電動遊覽車等,鼓勵國內自主開發業者及願意在台投資設廠的電巴業者投入公共運輸服務領域,擔任交通部長期間,我不只鼓勵補助電動巴士,更要將遠程大客車、充電樁、儲能設備等納入輔導對象,政府有政策也有補助,可是要組兩、三隊實踐,現在台灣確實有客運業者結合汽車業者在執行,鴻海也是其中一隊,與政府推動方向一致。

 

劉揚偉:電動車產業除了硬體,軟體也非常重要,軟體非但能控制車體,還能提供服務,像是警示周遭人車、跟總站或控制中心聯繫。台灣的地理環境可以提供不同路況測試,非常適合開發車用軟體,相信拿到世界各地,大概都可以使用,所以我非常看好台灣開發電動巴士,希望能將電動巴士推廣出去。

 

Covid-19影響 全球缺料反成汽車產業鏈轉型助力

 

劉揚偉: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整體產能受到很大影響,很多OEM(委託製造代工)廠商來尋求幫助,尤其是缺料問題在短期內不易改善,長期下來,對傳統汽車產業鏈會是嚴重挑戰。

 

過去傳統車廠不會接觸第Tier 2供應商,都會經過Tier 1供應商,階層關係讓傳統車廠反應太慢,這讓OEM廠商重新思考調整供應鏈,進而提升效率。台灣可望打破從過去Tier 3、Tier 4慢慢爬的困境,對台灣來說是很好的機會,而Covid-19疫情也意外成為改變汽車供應鏈的契機。

 

林佳龍:過去汽車產業很封閉,因為涉及智慧財產權專利,但天時地利人和讓鴻海的MIH殺出新路線,天時是台灣現在有市場需求,地利是供應鏈有國家隊,而不管是鴻海扮演新角色,或是台灣人才,都是關鍵的人和。

 

結合人才與技術優勢 台灣需搶下電動車發展機會

 

劉揚偉:傳統車廠雖有上百年的製造經驗與基礎,可是從傳統燃油車切換到電動車時,它更需要的是軟體、半導體這兩項關鍵技術,這是台灣擅長的領域,我們一定要把握軟體、半導體加上三電技術,才能與傳統車廠做出區隔,形成互補。

 

林佳龍:產業的競爭涉及人才競爭加上少子化,台灣要增加人才量,必須要有新的人才結合人口的政策,包括人力資源的政策,要有上位的國家戰略。另一方面,人才的質也要提升,產學訓用讓生產效率提高,產業創新模式需要數位化跟知識管理,像現在的MIH跨產業甚至跨多間企業,這些人才要在更大的架構中共學、共創、共好。跨域交流可透過數位化教材跟虛實整合現場,讓人才可以分工合作,提升品質,這也是我創立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的精神。

 

 資料來源:財訊,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29c2f39b-27d7-4abd-8d03-14742d835d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