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達2050淨零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2030年新售車輛60%為電動車,據了解,2030年我國新售車輛電動車占比也要大幅提升,政府會訂定比例目標,同時,將透過價格補貼機制,提供誘因,經費來源則是碳費收入。

 

國發會21日邀商總、中小企業總會旗下會員廠商談2050年淨零目標方向與計畫,與會業者轉述指出,IEA建議2030年新售車輛60%為電動車、2050年達100%,在此目標下,我國電動車占比也要大幅提升,在電力供應將以汽電共生方式,擴大綠能比重,同時火力發電要有CCS(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設計,否則需汰換。

 

歐盟研議2035禁售燃油車,國發會官員表示政府不會用特定年度禁售燃油車手段,而是透過價格補貼機制,提供誘因,未來碳費收入將成立單一基金,用來補助及獎勵減碳相關技術開發,及電動化推廣。

 

環保署也說,2030年新售車六成電動車目標是IEA給出建議值,台灣電動車的目標還未確定,正研議中。至於台灣如何跟進國際目標,環保署說,當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時,進口車等規定就會隨著改變,屆時低碳電動車比例就會提高。

 

不過,與會業者質疑,每部電動車的充電度數是1,000多度電,「那是很龐大的數字」,台灣電力結構與供電能力,2030年如何跟上國際訂定六成目標?業者指出,未來火力發電廠都要有CCS設計,這是世界標準,若不符合就要汰換,而台灣現有火力發電廠都沒有,屆時都汰換了,「是要拿什麼來補?」雖然,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2050年會有新增能源,但「大家還是質疑」。

 

高層官員表示,未來台電利用火力電廠混燒氨氣、發展氫能,多元發展再生新能源,且2025~2035年穩定綠電供給,每年離岸風電新增1.5GW,太陽光電新增2GW。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指出,供電重要,儲能也很重要,既然未來電動車是淨零重要目標之一,他建議,電動車充電站,應搭配太陽能光電及儲能裝備,還有客運業的停車場面積都非常大,若能輔導客運業停車場都裝設太陽能光電,一來符合綠能目標,同時也能舒緩供電吃緊問題。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則說,每個行業到底要做什麼?將來的節能減碳,碳交易又該怎麼做?希望有更完整資訊與資料。會中有中小企業反映,目前要驗證碳排費用,一個項目20萬元,對中小企業而言負擔過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認為,確實是會造成中小企業的負擔,未來會設法協助。

 

蔡英文 提出四大轉型路徑

 

總統蔡英文21日提出2050年淨零挑戰的四大轉型路徑,包括能源轉型要繼續、產業轉型要加速、生活轉型要啟動、社會轉型要公正。她強調,國發會將在3月底公布「台灣 2050淨零排放總說明」,這不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拋出一個淨零轉型的對話基礎,啟動下一個階段的社會對話。

 

她並指出,接下來政府會持續協助金融機構,引導資金,並且和業界密切合作落實ESG,協助更多企業打入國際供應鏈,公私部門一起合作,克服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種種挑戰。

 

蔡英文21日出席ESG永續台灣第二屆國際高峰會開幕典禮,提出的2050淨零轉型四大路徑,包括:第一,能源轉型要繼續,除成熟的再生能源以及增氣減煤的路徑要加強,新的能源包括氫能、前瞻綠能,更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

 

第二,產業轉型要加速,出口導向的台灣產業要全力展開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及循環經濟的努力,要讓公私部門一起投入資源,因應新的經貿情勢。

 

第三,生活轉型要啟動,不管是食、衣、住、行等生活的每個面向,都要開始改變。公有建築要走向低碳,運輸工具也要面對淨零轉型的變革。

 

第四,社會轉型要公正。2050淨零轉型,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帶來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做好社會溝通,確保公民參與、公正轉型。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news/policy/61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