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以國家力量支持電動車與電動車電池產業,將對南韓相關業者造成壓力。(美聯社) 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以國家力量支持電動車與電動車電池產業,將對南韓相關業者造成壓力。(美聯社)

 

南韓媒體報導,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日益以國家力量支持境內的電動車與電動車電池產業發展,將對南韓相關業者造成壓力,促使南韓汽車業人士希望政府能夠調整相關產業的補貼政策。

 

Business Korea報導,目前南韓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同樣適用在國內外生產的電動車,補貼規模依據耗電量、續航里程、能源效率和價格而定。

 

然而,根據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政府最多補助每輛電動車7,000美元,但若要獲得全額補助,需符合多項條件,包括40%以上的電池礦物須從一個以上的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夥伴國採購、至少一半的電池零組件是在北美製造、電動車在北美地區進行最終組裝。

 

這意味著這項法規明年上路後,美國的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優勢將大獲提升。現代汽車集團今年1~7月在美國銷售39,484輛電動車,比去年同期大增73.1%,銷量僅次於特斯拉。

 

然而,現代Ioniq5、起亞EV6等電動車款明年起將不再符合減稅資格,銷售量料將下滑。

 

在中國大陸,北京長期以來都限定當地製造的電動車才能享有補貼,從2016年到2020年,在前十大獲得補貼的電動車製造商中,只有美國的特斯拉不是陸企。特斯拉在中國大陸有設廠。

 

2020年,大陸更取消補貼售價人民幣3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

 

在此同時,德國、法國和日本的電動車也正開始調整補貼政策,轉趨國族主義。

 

南韓政府正成立專家小組,來因應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並將尋求透過一些措施,讓南韓企業遵循新規的損失降至最低。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11/657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