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輛製程拆解, ABB 機器人彈性生產助攻。ABB
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已突破600萬輛,創下歷年最高成長幅度104%,2022年預估成長幅度仍有48%,而全球電動汽車產量預測將在2035年增加 10 倍,電動車相關的供應鏈導入自動化的成長速度可能比預期更快。因應電動汽車加快的步伐,製造商所面臨的挑戰是汽車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分配,如何根據燃油車及電動車製程上的差異彈性調整生產、管理裝配,同時滿足供應鏈中巨大複雜的需求,是許多企業主積極尋求的方向,以製造為本的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掌握新的市場機會?
深入研究台灣的車輛製造產業鏈可以發現,台灣雖然沒有整車廠,Tier 1車廠的供應鏈及製造實力卻不容小覷,在電動車的關鍵組件當中,電動車的電池、馬達、車用電子及零件都是有別於傳統汽車產業的新藍海,並持續有廠商積極投入,台廠保有燃油車與電動車共有的車身、保險桿等技術優勢,電力驅動交通工具的結構包含電動車齒輪、電池殼、電輔腳踏車、汽車車身拋光研磨及自動化的金屬加工系統與焊接,這當中就包含台灣中小企業熟悉的應用機會。
電動車更打破傳統汽車供應鏈既有的模式,其中新的零組件及相關製程應用,台廠均具備相當實力,綜觀電動車的供應鏈,電池更將會是市場成長力道最強的產品,預估至 2030 年,電動車電池的需求將成長 6 倍以上。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在4月18日的報導,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執行長RJ Scaringe表示:「簡單來說,世界上電動車電池生產總和,遠不及未來10年所需的10%。換句話說90%~95%的供應鏈仍不存在。」
台灣中小企業如何在這波趨勢浪潮掌握市場機會,生產中心製造設備又是否能夠跟得上機會,可能是進入國際電動車供應鏈的關鍵金鑰。以汽車製造起家的ABB機器人,統整產業製程經驗,拆解燃油車及電動車結構,分析兩者在製程上的差異,解析中小企業在此市場趨勢的驅動下,如何透過機器人自動化的生產效率及高度彈性,在電動車趨勢洪流中穩健投資搶佔商機。
資料來源: DIGITIMES ,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cat1=40&cat2=16&id=0000636864_BJT732817RKOBD3L5BA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