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缺料問題在短期內不易解決,長期而言將挑戰供應鏈結構,會成為台灣的機會。(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昨天表示,打造MIH開放電動車聯盟,最大的困難在於取得傳統業者與ICT(資通訊)同業信任,而目前疫情造成的缺料問題在短期內不易解決,長期而言將挑戰供應鏈結構,會成為台灣的機會,他預估2024年台灣產業在電動車的電控、電機與電池等「三電」自製率能達90%。
鴻海MIH平台最大困難:
取得傳統業者與ICT同業信任
劉揚偉與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共同錄製「預見大未來-智慧科技系列」節目,11日晚間線上播出,鴻海臉書粉專昨分享節目影片,劉揚偉介紹鴻華先進與MIH開放電動車聯盟平台布局,並談到智慧座艙有50%關鍵零組件來自MIH會員,後續將持續提高比重至80%,鴻海電動車原型也罕見對外曝光。
MIH目前已有超過3000個會員,劉揚偉指出,MIH最大的2個挑戰,其中1個來自傳統業者,對於新的做法起初皆抱持懷疑態度,而另外1個則是來自ICT同業的不信任,劉說:「我們有辦法將大家的能力整合、放對位置,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要讓大家認同,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缺料改變供應鏈結構 將成台灣機會
關於缺料問題,劉揚偉認為短期不易解決,造成許多OEM廠商重新思考供應鏈結構,逐漸開始打破傳統汽車Tier 1(第一階供應商)、Tier 2、Tier 3層層接觸的程序,也因此成為台灣的機會,否則台廠過去都是要從Tier 4、Tier 3慢慢往上爬,他預期整個供應鏈能因此愈來愈有效率。
劉揚偉提到,台灣競爭汽車市場,絕對不要去與擁有百年基業的傳統車廠競爭他們擅長的項目,從傳統燃油車轉到電動車,除了需要傳統功力之外,還有2項重要關鍵,第1個是軟體,第2個是半導體,所以台灣一定要從軟體與半導體出發、抓住機會,進而填補傳統廠商在相關方面的不足。
資料來源:自由財經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9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