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安侯建業最近發佈《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當中指出,電動車到了2030年,成本會跟燃油車相當,而線上購車將改現在的銷售模式。
人們用來代步、運輸貨物的汽車,已經有超過130的歷史,對汽車製造商來說,在燃油車時代的技術、商業模式變化不多,現在產業整個往電動車轉型發展,是少見的大變革。
也因此在人才、技術各方面都會遇到很大的翻轉,KPMG安侯建業最近發佈《2021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訪問31個國家共1,118位汽車業高階主管,分析對於汽車業未來的前景看法。
超過五成的人都表示,對於汽車產業未來很樂觀,認為在未來五年內營收上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受訪者也都一致認為,汽車產業在未來十年內,競爭格局、核心價值鏈都會重組,「移動」的樣貌也會超出現在的想像。
電動車要普及,成本、充電設施是挑戰
許多人還沒入手電動車,其中一個原因是售價太貴。汽車業主管在報告中預估,到了2030年電動車成本將相當現在的燃油車,且在中國、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會拿下一半的市佔。
有高達九成的受訪者希望政府提供純電動車的購車補助;有77%高階主管認為,即便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電動車仍可以在未來十年內普及化。
而充電基礎設施一直是電動車面臨的主要挑戰,調查顯示,多半電動車用戶仍最常在家裡充電,意謂著基礎設施比例仍不平衡,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出外旅行中電量不足時,他們理想充電時間以不超過三十分鐘為限。
然而,目前使用的絕大多數充電樁,充電還是需要三小時以上,快速充電站也約需耗費一小時,設立的成本更高達10萬美元。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表示,台灣充電樁供不應求的狀況,讓消費者降低購買電動車意願,加上國內沒有統一充電標準,導致快充站缺乏共通性。儘管工研院成立「充電聯盟」想要統一台灣的快充規格,但目前還沒有真正落實到政策中,也成為台灣業者所面臨的困境,未來國內若能打造統一的公共充電站,將帶動充電設備蓬勃發展。
線上賣車將成為主流
「現在是汽車製造歷史的轉捩點,我們必須重新發明我們的發明,包含線上賣車。」賓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這麼說。
有高達78%的汽車業高階主管都認為,2030年多數新車將透過網路販售,47%認為2030年至少有 60% 的新車,將由汽車製造商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種以汽車製造商為導向的線上銷售模式,將完全顛覆現在的汽車產業,未來五年消費者的購車所在意的事情,「無縫、無憂體驗」將比「駕駛性能」更為關鍵。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分析,除了製造商的銷售模式改變,消費者的銷售模式也將有所變革;「汽車訂閱服務」已被消費者廣泛接受並成為一種新消費模式,未來消費者在購買尋找愛車時將更加彈性、多元,也不必擔心換車所帶來的龐大資金與沉重負擔,如同報告調查結果說明,汽車製造商的核心價值將重新建構。
供應鏈議題,成未來棘手挑戰
展望未來汽車展業,多數受訪高階主管都認為,「供應鏈議題」將成為汽車產業目前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問題,65%的受訪者認為,應透過直接投資供應商或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等方式加強供應鏈的控管。
像是今年五月鴻海集團宣布旗下子公司富智康,跟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簽署合資公司協議,進軍智能座艙與車聯網市場,透過垂直整合全球供應鏈,加速合資公司的推展進程。
劉彥伯表示,疫情催使供應鏈重組加速,企業供應鏈除具彈性,更需強調「透明化」,汽車製造商可以擴大採購備料與品質資訊,以增加潛在的原物料供應商的家數,或要求供應商分散供應鏈生產的據點、應用資訊科技串聯完整的生產、採購、配送與替代料等相關的管理資訊,讓原物料的供應資訊正確、即時且透明。
責任編輯:錢玉紘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6795/global-executive-automotive-survey-2021